海明威是一个怎样的人?

查看全文
得郑重其事。他的房间乱中有序,除了被堆积如山的书报杂志簇拥,还摆放着来自各地的纪念品。在工作台,挂在墙上的写作进度时刻提醒着自己,不仅如此,还有苛刻的时间管理以及在不断修订,简约节制的笔法,反复推敲只露出冰面的「八分之一」。 海明威一家,右一为幼年时的海明威。 1960 年 5 月,古巴哈瓦那,海明威与菲德尔·卡斯特罗。他们因深海捕鱼这个共同的爱好成为朋友,几个月后,海明威决定搬到古巴去,并在那里创作了《老人与海》。 海明威 1954 年在非洲。 浪漫的巴黎情结​ 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气质,久居那里的人也会在不经意间打上这个城市的烙印。也许是受到了浪漫之都的渲染,巴黎赋予了作家海明威爱的源泉和创作的灵感。他的回忆录《流动的盛宴》仿佛一幅幅生活场景的速写,记录了巴黎的「黄金岁月」:与作家友人菲茨杰拉德、艾略特、乔伊斯、斯泰因、毕加索的交往以及和当时的妻子哈德莉甜蜜的爱情与苦涩的离别。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文化名流如璀璨之星轮番登场,之后一代代追随者因为读了他的小说而来到这里品尝到了这个城市的如梦如幻。 「发现作品里的新世界,有时间在像巴黎这样无论你多穷都可以惬意生活、工作的城市阅读,就如同拥有了一座属于你的珍贵宝藏。」以朴实简约写作风格着称的海明威,他笔下的城市描摹如素描画一样简洁,如他所说,巴黎是一座被伟大指引的城市。他被城市的气质指引着创作和生活的方向,建筑、景色在他的笔触下蔓延开来。 「桥」的意象贯穿于海明威的作品之中,「它们标志着各种事件或转化成某些角色,还在他的个人生活中象征着变迁与失落的隐喻」,它联结着两个空间,如同从故乡到巴黎的辗转,曾经陌生的城市因为短暂的停留会在未来的思绪中增添一种类似乡愁的怀念,这就是旅居的意义,当他离开巴黎才开始写巴黎,那里也成为他心中默认的飞地。 与普通读者相比,罗伯特·惠勒 (Robert Wheeler) 教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学院派研究者到痴迷的考据狂,跟随偶像海明威作品的足迹,追溯时光的印记。在其随笔摄影集《海明威的巴黎——语词和影像中的作家之城》给海明威的创作以精美的脚注,定格的黑白胶片留住与海明威旅居巴黎创作相关的灵光乍现,诸多场景、建筑是文本的再现,也为后来者复刻出膜拜的源泉。经过左岸、莎士比亚书店、花神、丁香园咖啡馆等文学地标,当他从海明威家勒穆瓦纳红衣主教路 74 号公寓的窗户朝先贤祠方向望去,并身临其境走到巴黎的大街小巷,教堂、博物馆、公园还有酒馆,似乎明白了这座城市的什么魅力给了他如此丰沛的创作力。 酒也是海明威创作的助燃剂,小酒馆是巴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