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经全部撤离上海市区。
历尽三个月的淞沪会战结束了。
上海陷落了。
但是,俞鸿钧的使命,是宣读一份《告上海市民书》:「……以酷爱和平之民族,被迫与黩武之强敌抗战,所持者唯此坚忍不拔之志愿,称意敏果之行为,但使尺寸土地之进出,胥有代价可言,则目前之小胜小负,胥无与于最后得失之衡量,此长期抗战之精神意义,所以必须洞彻了解,无所用其彷徨顾瞻也……」
其实,11 月 12 日,国民政府军委会发表的《告上海同胞书》的开头,说得更直白一些:「亲爱的上海同胞们:我军这次撤退,是战略上有计划的撤退,绝不是战争的失败,而且真正的抗日战争,实际上是从这时候才开始!」
俞鸿钧
当然,在日本军部大本营看来,这只不过是失败者一种「体面」的说辞而已。
他们的注意力,已经放到了离上海只有 300 多公里的南京——松井石根的「上海派遣军」和柳川平助的第十军,都摩拳擦掌虎视眈眈,不断发出「请战」的诉求。
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
日本人未必不知道中国人想借淞沪会战,将他们引入「由东向西」的攻击线路中,而是他们不在乎:
上海一战,虽然日本军队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言论变成了「三个月打进上海」,但毕竟也歼灭了蒋介石的大量精英部队。等到再打下南京,坐着等中国人来投降就可以了。
然而,一个星期后的 11 月 20 日,中国国民政府发布的一条声明,彻底震惊了日本人。
在这一天,中国国民政府宣布:把首都从南京迁往重庆。
南京战役还没打响,中国人已经宣布迁都了。
这背后透露出的只有一个信息:在历经三个月炼狱般的淞沪会战之后,日本人只得到了中国人斩钉截铁的三个字答复:
「不投降!」
如果一定要扩充一下,那就是五个字:
「坚决不投降!」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淞沪会战都堪称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以及最惨烈的会战之一。
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中日双方在上海先后投入了总计 100 万兵力。蒋介石确实拿出了他能拿出的所有底牌,先后投入 100 多个师共 70 万精锐,最后自报伤亡 30 万(其中 10 万伤亡于撤退途中)。而日军也被迫前后投入 8 个师团、两个旅团以及多个联队,接近 30 万兵力,最终自报伤亡 4 万(有统计数据最终为 7 万)。
在淞沪战场这座血与肉的大熔炉里,日本人不得不认识了一个完全有别于他们之前认知的「支那」——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依旧是那个只要有几艘炮舰在大沽口露一下面就会投降谈判的国家。
而在世界各国眼中,中国人也因为在淞沪战场上的表现,改变了他们原先的认知。
美国著名军事评论家卡尔逊曾说过,淞沪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