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处处提防汉人,为什么到了晚清权利还是被袁世凯这样的汉人掌握住了?

查看全文
号称北洋三军,这里面只有定武军是完全按照西洋军事思想建立起来的,而武器装备、兵源训练等自然也远较其他两军更好。练了一阵子之后朝廷觉得这个新军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于是拍板进一步扩大规模。然而马厂是个小地方,扩军之 后营房自然捉襟见肘。于是请示朝廷之后这支试点部队移军小站,开始了新一轮扩充人马。 人马可以扩充,但胡燏棻这个军事主官却有点干不动了——他本来是个文职,当初因为倡议练兵喊得很凶,又是淮军嫡系所以被选中组建新军。而现在队伍规模一再扩大,他开始觉得自己力有不逮了。而此时李鸿章也因为签了马关条约而被千夫所指,朝里的风向一下子大变,因此胡燏棻很快就被调走去修铁路去了。 那么找谁来接替胡燏棻的位置,来练新军呢? 大家表示,这当然得找个懂用兵、年富力强、对朝廷忠贞不二的人啦! 那到哪里去找这样一个人才呢? 袁世凯啊! 袁世凯在朝鲜这些年可不是白待的,他利用职务之便搞到了海量的金银,回国之后又敏锐的嗅出了朝中的风向变化,于是十分机智的打通了西太后身边大红人李莲英的关节,跟当时炙手可热的权臣荣禄搭上了线。 正在侘傺无聊之候,忽遇契友阮君斗瞻,愿作曹邱生,劝弟投其居停李总管门下。得其承介,晋谒直督荣中堂——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 溜须拍马、钻营投机这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袁世凯也确实下了大力气来营造自己「军事达人」的形象,他不仅频繁上书阐述自己的军事思想,还自掏腰包把这些东西印刷成册,向朝中大臣分发。于是一来二去,朝廷里都知道有这么一位袁世凯,精通军事,年富力强,早年在朝鲜曾建功立业,还帮朝鲜政府练过新军,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更妙的是,由于甲午开战前袁世凯就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溜回了国内,这战败的大锅也完全扣不到他头上!而李鸿章失势在即,作为他之前看好的「英才」,袁世凯自然也得到了李鸿章的大力推荐。 于是朝中上下,谈起下一任接管新军的人选时,大家的口吻竟然出奇的一致!无论是洋务派还是保守派,无论是满族权贵还是汉族大臣,无论是中央官员还是封疆大吏,大家都异口同声地喊出了一个名字:袁世凯!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这年袁世凯37岁。 小站练兵,开始了。 袁世凯接手定武军时,定武军已经有了十个营的编制,总人数逼近五千。而袁世凯到任后进一步扩充军备,又招了两千多人,并将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整个军队完全按照德国陆军体制进行建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一应俱全,装备精良。 更重要的是,袁世凯在军队建设上花了大力气。 他从北洋武备学堂历年的优秀学员中挑选精锐,依为骨干;同时又网络了一票在甲午战争后失势的将领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