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香港,是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和亚洲第二大股票交易市场;香港各大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共有近万亿美元的境外资产,占全球的 8%。
1997 年上半年,香港的经济保持着高速发展,楼市和股市不断创下新高。只要有新的楼盘开售,前一天晚上就会排起长队。港股恒生指数(简称「恒指」)作为香港经济的「晴雨表」,一路飙升,并在 7 月的最后一天,首次突破 16000 点。
种种迹象表明,金融风暴似乎被香港挡在了门外。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相对于亚洲其他市场,香港的底蕴固然深厚,但缺点也很明显:巨大的楼市泡沫、偏高的家庭负债、企业过度依赖借贷、贸易赤字严重等等。
这些问题,也被国际炒家们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尽管没有大动作,但他们早就开始暗中囤积港元和期货合约,伺机而动。
果然,8 月中旬,他们对港元发起了第一轮冲击。
8 月 15 日和 16 日两天,炒家们集中抛售了 40 亿港元。港元与美元实行的是联系汇率制(固定汇率制的一种),通过与美元的挂钩,保证港元的稳定性。1983 年以来,美元兑港元的汇率,一直固定在 7.75-7.85 之间。
受到这波冲击,15 日当天,美元兑港元的汇率一度达到警戒线,恒指下跌 2.43%。在下一个交易日,恒指跌破 16000 点,并在 9 月初跌至 13000 多点。
但香港和泰国可不一样。要知道,当时香港的外汇储备多达近 1000 亿美元。所以,香港金管局和上次一样,动用美元外汇回收市场上过多的港元,同时提高利率,再次化解了危机。
接下来一个多月,东南亚的金融市场开始喘过气来,汇率和股市都开始反弹,世界银行和国际基金货币组织的年会,也在香港顺利召开。一些国际资本方也公开宣称,香港的经济非常稳定。
但好景不长,10 月 17 日,一个消息再次打破了平静:台湾弃守新台币兑美元的汇率,几天之内,就跌至 10 年来新低。
这一次,索罗斯带领其他国际炒家们,瞄准时机,准备对香港重拳出击了。
由于他们深知,港元不会那么容易被击溃。所以,他们又专门为香港准备了另一个圈套。
10 月 21 日开始,国际资本连续三天抛售了共 1000 亿港元,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很快,美元兑港元的汇率再次逼近警戒线。
香港市民陷入恐慌之中。泰国人民的惨象他们看得真切,若是港元沦落到泰铢的下场,他们的生活将会被毁灭。
一时间,各大银行门口挤满了香港市民,他们蜂拥而来,只为了将手里的港元兑换成美元。对他们而言,经济危机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手里的钱不再值钱。他们无力去考虑其他,将资产兑成外币,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