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做空中国要花多少钱?

查看全文
下了 2 亿多港元的巨债。 那些普通的香港市民更不用说,他们的抗风险能力更弱,很多人在这场风暴中倾家荡产。 比如一家知名地产公司的两个秘书,在金融风暴到来之前,各自买了这家公司的一套房子。首付三分之一,花了她们 80 万港元,这是她们工作 10 年攒下的钱。 但她们仍感到庆幸,因为工作的便利,她们不用连夜去排队。 几个月后,她们还没住进去,那套房子就贬值了三分之二,整个房子就只值 80 万港元。她们只好放弃房子,不然还要向银行还贷 160 万港元。 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香港比比皆是。香港已然成为这些金融大鳄的「超级取款机」。这些市民蒸发的资产,也已然成为他们唾手可得的囊中之物。 1997 年 10 月 24 日,香港媒体《明报》对港股的报道 三、阴谋初现 在索罗斯等金融大鳄的这一轮攻击下,亚洲更多的国家可以用「一片焦土」来形容:泰铢贬值 56%,印尼盾贬值 85%,韩元兑换美元汇率创历史新低,马来西亚实施外汇管制,日元压力倍增;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救。 尤其是韩国,动用了几乎所有的外汇储备,仍然无济于事,整个政府濒临破产。1998 年初,韩国民间还发起了「全民捐金运动」。 但上任不久的首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却公开表示:坚决维护港元的联系汇率,高涨的利率对股市的影响只是暂时的,调整是短期的。 其后大约两个月内,恒生指数一直在 10000 点左右徘徊,香港金融暂时得以稳定。 然而,在国际炒家的这般围猎之下,港元真的能够独善其身吗? 1998 年初,印尼的金融市场再起波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方案,并没有阻止印尼经济迎来史上最严重的衰退。受其影响,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国的货币,再次纷纷暴跌。 这一年的年初和 6 月份,索罗斯等国际炒家持续加码,又对港元进行了两轮狙击。 在高利率的加持下,港元保住了汇率,但银行、楼市、股市、期货等,都承受了巨大代价。 香港最大的投资银行「百富勤」,在 1998 年 1 月宣告破产清盘;到了 1998 年 7 月,香港房价整体跌了近 50%,有些原本价值上千亿港元的别墅,跌到了 300 多万港元;股市的每日平均交易额,由去年的 150 亿港元,跌到 40 亿港元,恒指跌入 7000 多点;恒指期货未平仓合约,逐渐增加到近 10 万张。 至于民生,更是不堪重负。这期间,香港失业率上升至 20 年来的最高水平,家庭汽车被拖走,还不起贷款的房子被银行收回,有些人不得不从城市搬到农村。 媒体报道中,充斥着「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