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校园暴力是怎样一种体验

查看全文
且,正当防卫案件十分特殊,法院的判断大多数时候只能基于涉案双方的证词。 因此,法院处理这类案件时往往比较谨慎,不会轻易认定为「正当防卫」。 陈泗翰也无能为力。 一点想法 案发后,许多人为陈泗翰鸣不平,为什么最终是陈泗翰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呢? 首先,我们要确认这到底是一起校园暴力还是校园欺凌事件。 教育部在 2016 年 4 月的文件中明确了「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之间的区别。 二者之间的不同最根本是在于: 1、是否包括外校人对本校学生进行人身财产或者校园财产进行暴力行为。 细分起来,「校园暴力」包含,而「校园欺凌」不包含。 2、是否具有反复性和持续性,其中「校园欺凌」是具备的,而「校园暴力」不一定。 2、针对的对象是谁,「校园欺凌」仅包括学生(未成年),而「校园暴力」包括老师和学生。 而陈泗翰这个案件明显能归入到「校园暴力」的案例中。 回顾整个事件会发现,这起「事故」的挑起者是李小东及其团伙。 而陈泗翰是一个妥妥的受害者。 但是,最后陈泗翰为了保护自己,成了「杀人犯」。 他们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入命运的黑洞的呢?那些成年人在其中又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一、两个孩子命运转折的伊始 1、被迫独立 首先,李小东和陈泗翰都是远离家乡来瓮安上学的孩子。 但两个人最终踏上两条不一样的道路,甚至影响了对方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 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教育环境。 陈泗翰虽然远离父母,但在生活上,他还有二伯一家人的陪伴。 并且在他身边的同学基本都是成绩优异的学生。 所以他是活在「被关心」「被爱戴」的良好环境当中的。 并且,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家父母对儿子都是灌注「爱和关心」的教育方式。 因为他所处的环境,所认识的人都是温性纯良的人,基本不懂什么暴力。 可陈泗翰毕竟远离了父母,远离了家乡,不可避免要去学习什么叫做独立。 在外地,真正能依靠的其实还是自己,他所能给父母的唯一的慰藉就是「读书」。 所以,像他这样的孩子,肯定不会屈服暴力,更不懂得依靠家里的大人。 他唯一做到的,就是找年龄相仿的表哥帮忙。 而李小东,他是独自一人在瓮安读书,并且从来不和自己的父母沟通。 从前面父亲的采访中知道,父亲对李小东实施的是「打骂」式教育,有时甚至会把棍子打断。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李小东,在脱离父母的管控之后,开始走上歧路。 李小东老家 那么,李小东是怎么变「坏」的呢? 其中一个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他认识的这群朋友——龙哥和金威。 在这两个人的引导下,将李小东内心深处的「残暴」激发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