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
其次,还是上面那个例子,父亲们难道不知道应该尊重孩子们的意愿么?
知道。
他们只是条件反射式地认为自己更对——年轻人不听自己的话,将来肯定会后悔。
这种「要求听话」的条件反射,是从哪里来的?
就是从小农思想里来的。
只是家长们没搞明白,这种「听话教育」,实际上是愚昧保守和科学精神匮乏的表征。
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推论:
1)小农社会是个非常简单的社会,简单到连文字都不需要。
一方面因为它是熟人社会,充满了象征意义的表达。
比如姜文的《鬼子来了》里,队长深夜敲门。
老乡问:「谁呀?」
队长答:「我呀!」
熟人世界里,一段呼吸、一个眼神,都是信息,哪还需要繁复的文字表达呢?
另一方面,由于它的生产方式过于简单,分工也简单,男耕女织嘛,以至于每代人的生老病死周期都相同。
那些生产生活的经验,只需一代接一代地口口相传即可——记忆容量太小,不需要文字记录。
没有复杂分工,缺少文字应用,也就不可能有技术创新,更不可能有科学精神。
创新是什么?是分工和迭代,这些都只在商业社会出现,小农社会缺少这些,所以就缺少创新的土壤。
如果生活在农村,你会发现,很多地方 90 年代所用的铁犁牛耕,和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没有差别。
90 年代的农田劳作场景
敦煌壁画中的牛耕图
那科学又是什么呢?
是对一般规律的发现、描述、概括、抽象和推广,这么复杂的过程,不可能脱离文字而存在。
所以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古代中国?
因为我们人口虽众,但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智力资源,那些缺乏信息和商品交换的小农村落,100 个跟 100 万个,没有区别。
汉字是在统治阶级的朝堂上诞生的,所以记录下的都是王侯将相的故事,迭代的都是驭民、权谋、血酬、厚黑、潜规则……
但这些都不是科学。
2)正因为小农社会是个缺少文字的经验型社会,而经验又是在代际之间传递的,是老对少,有知对无知,于是小农思想里就滋生出了长老崇拜和传统崇拜——既然老辈的经验是「灵验」的,那你照办就是了,不必知道缘由。
以上,小农社会缺少文字,只有经验,没有知识,崇拜传统,压抑创新,所以「要求听话」和「无脑听话」的思维习惯,就是一种知识匮乏和科学精神匮乏的具体体现。
最后,人们经常说「小农阶级有局限性」,其实主要说的是——缺乏公共精神。
这是由小农社会「老死不相往来」的分散特性所造成的。
没有交换,没有协作,也没有分工,就没有互相制约和公共协商的基础。
而且熟人社会的信用,来源于「知根知底」而非公共契约。
所以小农社会是缺乏法制精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