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引起了轰动。
在场的另外一位叫莱德曼教授 (Leon Lederman) 听后心想,如果弱相互作用下宇称真的不守恒,那么他正好有加速器的设备条件来试试李杨论文中设计的第二套实验方案。
于是莱德曼的团队只用了四天时间就完成了李杨的第二个实验,结果也非常清晰地指向宇称不守恒,等于说吴健雄和莱德曼的两个实验的结论都推翻了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守恒,于是两篇实验报告同时发表了出来,这项诺贝尔级别的发现就正式诞生了!
这项发现让李政道和杨振宁两人终于成功的揭开了τ-θ粒子之谜,他们清楚的证明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是不守恒的,所以τ和θ粒子其实就是同种粒子(后来被统称为 K 介子),它们之间的衰变差异只是因为微观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下衰变具有不对称的「手性」造成的。
不过这项发现的意义其实并不简单是揭开了τ-θ粒子之谜,这项发现对当时的物理学界来说可谓是颠覆性的,很多顶级专家都发表了感到不可思议的评价。
研究晶体的布洛赫曾经说,如果宇称不守恒,他就把自己的帽子吃掉!可见之前的宇称观念在物理界是多么牢固。
而李杨的发现让人们第一次认识到原来大自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和谐完美,里面有很多「破缺」的地方,这些破缺可能才导致了我们现在的世界是这个样子的。
人们顺着李杨的思路进一步深入,在宇称不守恒的思想下,把对称性破缺又和杨振宁在 1954 年和米尔斯一起做出的杨-米尔斯方程结合起来,于是认识到了电磁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之间更深层的关系。后来温伯格提出了弱电统一理论,第一次将四大作用力中的两种作用力在理论统一了起来,接着盖尔曼等人又建立了描述强相互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再统一了强力,后来就是粒子的标准模型体系的建立,以及更后来发展出的弦论等等。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但是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他们这些华裔科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的发展路径上曾经点亮过多么关键的节点,因此对他们的贡献的评价自然也是世界级的,杨、李两人因此获得了 1957 年的诺贝尔奖,当时他们都是中国国籍,因此他俩也就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而且他们这项惊世骇俗的发现还创造了最快拿诺奖的记录,头年发论文,第二年就获奖了,说明诺奖对这项发现的认可度是相当高。
不过,可惜的是一同参与这项发现的,号称「东方居里夫人」的吴健雄教授却没有同时获奖,虽然之后她也获得了高达七次的诺贝尔奖的提名,但可惜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最终获奖,只能说比较遗憾。
李杨打破了宇称守恒以后,物理学界也都接受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破缺的概念,但是整个物理学界还是觉得非常不舒服,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