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勤亲子相处锦囊:不吼不叫养出好孩子》

查看全文
,已经懂得了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人们常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其实亲子之间的思念和牵挂是与生俱来的,不能割舍的。 记得 1993 年,我 87 岁的老父亲到了弥留之际,临终前他已经不能说话,可一直用手不停地指着天空,我大姐守在他的身边,不明白他的意思。望着父亲期盼的目光,我忽然明白,父亲好像在问你大哥乘的飞机怎么还没到?我大哥去美国多年,每两年才能回国探亲一次,头年刚刚回来,这一年不能再回来了。我趴在爸爸的耳边轻声说,爸,大哥不能回来了。父亲右手指着窗边的纸和笔,我递给他,他用笔模糊地写了四个字“我就想他”。几个小时之后,他永远闭上眼睛。第二年,大哥从大洋彼岸回家探亲时,听到这个情景,哭了,这便是父亲对儿子的牵挂。 三、 婆媳之间,倾听与知心最重要。 有人觉得世界上最难处理的是婆媳关系,我不这样认为。两个不同年代不同家庭成长起来的女人,要融合成一家人,其实并不难。只要做到倾听,互相了解;知心,将心比心就可以了。儿媳要真正地把婆婆当成妈妈,婆婆要真正地把儿媳当成女儿,需要一个倾听和相处的过程。老人是一本书,能读懂这本书,才会在心里敬重老人。我的婆婆住在东北的一个县城,婆婆已经 90 多岁了,一生养育了九个儿女,如今她已经是儿孙满堂了,全家老少聚在一起,有三四十口人,儿孙都很孝敬老人。过年的时候,家里每天都挤满了人,大家有的叫妈妈,有的叫奶奶,有的叫姥姥,有的叫太奶,有的叫太姥姥。人应着答着,脸上挂满了幸福。有一天我采访了她,了解了她坎坷艰难的一生,知道她是多么不容易地在艰难困苦中把九个儿女养大成人,我总想为她做点什么。听婆婆讲述故事,又像在读历史,一位老人 80 多年的辛酸史、奋斗史。听完婆婆的讲述,眼前这位瘦小的老人一下子变得十分的高大,我心中充满了对她的敬意。我突然得到一个新的启示,老人不仅要给她钱,为她买衣服,帮她干活,最重要的是倾听她,了解她,她留给子孙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她自己的一生。这本用生命写成的书,儿女一辈子也读不完。初一那天,我送给婆婆 1 万块钱,婆婆掉眼泪了,她拉着我的手说,我对不住你,我十分的诧异地问,您怎么这么讲?婆婆带着歉意说,你的孩子我没给你带。我非常的感动,儿子是您带大的就够了,带孙子是我的责任啊。婆婆逢人就说,我怎么摊上这么好的儿媳妇。三十几年前,她总是说全县也找不到这么好儿媳妇!20 多年前,婆婆又开口说,全省也找不到这么好儿媳妇。老太太这么一说不要紧,我把我的积极性全都调动起来了,我觉得能孝敬她,这是我的幸福。十年前过春节,婆婆身体欠佳,我给她买了一件一千多元的羽绒服,还给了她 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