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绝大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没有要到拼天赋的地步」这句话可信吗?

查看全文
我认识一个在招办工作的朋友,每年都能看到许多考上清北学生的材料。 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这样的天之骄子。 见得多了,他经常给我的感叹居然是: 这句话的残酷之处在于,从他所能观察总结的现象来说,大部分能考上清北的学生都是「天赋异禀,基因好」;更残酷之处在于,那些考不上但能凭借其他本事进入清北的学生,只能说「生的更好,中了卵巢彩票」。 因为工作的原因,他还去过不少清北学子的家中。 这些人的家庭既有大富大贵,也有一贫如洗,当然绝大多数都是工薪或中产。 无论是哪种,讲起来自己的孩子,都是「从小学习就比较好,父母操心很少」。 他去过的其中一户人家,父母都是捡垃圾的,可小孩儿硬生生就是从一个偏僻小乡镇里考进了市里的中学,并从此一路开挂进清华。 家庭那么差,父母也没文化,但成绩就是好,简直无解。 虽然现在贫寒学生在名牌大学里越来越少,但在他看来,并非贫寒家庭的孩子天赋都不好,只能说好的家庭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让天赋好的孩子更能发挥所长,更容易脱颖而出。 就像一块好料,好的打磨能让其成为美玉;但如果深埋尘土、无人问津,时间长了看起来也就是块普通石头了。 他的看法让我很不爽,毕竟就我所知,大部分天赋很好的学生,要想进清北也需要付出极大努力,非常勤奋才能做到。 我刚说出我自己的想法,他冷冷地反问了我一句: 你难道不觉得,能长时间地保持勤奋状态且学得进去,这本身也是一种天赋吗? 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一个人——雷军。 小米上市后,估值近 700 亿美元。 于是有很多人出来分析他为什么能成功,说来说去关键词都是勤奋。比如 6×24 小时工作制,经常不眠不休,等等。 所有这类鸡汤,都解释不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勤奋的人很多,搞 996 的公司也很多,但不仅做不到雷军或小米的成就,甚至根本达不到自己的预期。 再来看看雷军。 1969 年出生,1987 年考入武汉大学,2 年时间修完学分,是系里 20 年来《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拿到满分的两个学生之一;大学期间和别人合写了一个加密程序,在大三的 时候就成了那个年代的「万元户」;毕业后觉得市面上关于程序的书水平太低,于是写了一本《深入 DOS 编程》,成了畅销书;23 岁加入金山软件公司,29 岁成了金山公司总经理,并被武大聘为名誉教授,给武大捐了几十万,这个金额在 90 年代末可以买下北京一栋楼。 2000 年,雷军拿出 50 万创办了卓越网,2004 年以 7 500 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亚马逊,然后几乎是力挽狂澜地将几近破产的金山拯救回来,直到 2007 年金山上市,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