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科研人员要搞学术造假?

查看全文
展现实力呢? 看着那一排如同电话号码般的款项,陈进想到了一个绝佳解决方案。 这也正是神秘人放出的第二个爆料。 (四) 在陈进的精心布局中,「汉芯一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出炉。 根据当时发布会的通稿,汉芯系列产品已经跨入国际市场,并获得超百万片的订单。 仅凭这些订单,「汉芯」未来的市场前景理应一片光明。 但令人奇怪的是,截止神秘人发帖(2006 年 1 月 7 日),「汉芯一号」的百万订单却丝毫不见踪影。 也就是说,汉芯系列产品一直都没有实现产业化。 众所周知,芯片设计行业日新月异。 一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 DSP 芯片,如果历经 3 年仍没有实现产业化,那么就会面临淘汰。 那么,陈进和他的汉芯科技为什么会放弃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呢? 为什么一款自主研发的芯片在 3 年前声称已获超百万片订单,之后却始终没有量产? 难道其中有什么猫腻? 顺着这条线,神秘人爆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2002 年 3 月,汉芯实验室宣告成立。 紧接着,陈进迅速组建了核心技术人员、完成规划论证、开始设计新片源代码…… 然而,神秘人却声称,根本没有所谓的「汉芯团队」。 2002 年,陈进有三个助手: 一个名叫付宇卓,哈工大微处理器系统结构专业毕业的博士; 一个名叫陈勇,北大毕业生; 还有一个就是这位尚未透露姓名的神秘人。 除此之外,此外还有一些上交大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不过最令人瞠目的是,在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懂芯片研发的。 也就是说,这些人全是门外汉。 但也并不妨碍陈进的「升职加薪」,他的未来依旧光明坦荡。 同样在 2002 年,上海交大成立了「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陈进担任中心主任。 接触过官方文件的人都知道,这种重大项目的命名都非常有讲究。 比如「芯片」与「系统」这两个词,放在前面的那一个相对比后面的更重要。 很明显,上海交大更想在芯片方面有所突破。 不过很快,陈进就给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汉芯一号」出世。 原本在研究中心成立之初,陈进制定了一个四年规划: 第一、二年卧薪尝胆; 第三年一鸣惊人; 第四年海纳百川、鹏程万里。 结果不到一年时间,这个不懂芯片技术的「四人团队」就造出了「汉芯一号」。 那么,他们是怎么造出号称国际领先的「汉芯一号」呢? 又是怎么通过「863 专家组」的鉴定的呢? 其实,这还要得益于陈进的老东家——摩托罗拉公司。 陈进自己非常清楚,自己和手下团队的真实能力,设计一个 DSP 芯片是不可能的。 但没有芯片,就拿不到钱。 于是,在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