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今年「双11」喜报式实时成交额不见了?如何看待「双11」逐渐趋于理性消费?

查看全文
简介:01不通胀,是因为需求也下降了我们先看下几个主流经济体的CPI数据。首先是美国的(注意,10月份降到7.7了):其次是德国的:再看看英国的:然后东亚代表——韩国(我没找到图,大家能看懂就行):日本的cpi终于涨上来了,预计2022年全年在2.9之上:最后是我国的:对比上图的数据,大家基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1)欧美的通胀基本徘徊在8%-10%;2)韩国在5%-6%;3)连万年通缩的日本,也在朝着3%... 我知道现在很多人想听好听的——世界都在通胀,风景这边独好。 我也看到各大平台上,说好听的话,流量都大得出奇。 我说,他们说的那些逻辑也不对呀,然后就被运营小朋友训了。 她说:「知道啥叫新媒体不?就是甭管什么逻辑对不对,大家爱看什么,你就给他看什么,就是对!哪个话题有热度,哪些观点有流量,就是大家爱看的,也就是你该写的。」 我心想,完了,「流量」的恐怖之处。 它可以同时操作创者和读者。 比如它想让大家都相信「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那它只需要让这句话有「流量」即可。 读者们看到这么多人都在说「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就真的信了,三人成虎嘛。 所以越是大数据统治的平台,越需要提防「流量」对你进行预期管理。 倒不是说要刻意跟「流量」唱反调,而是要时刻警醒——被它牵着鼻子走,绝没有好处。 因为资本市场最有价值的获利技巧,就在于「预期别人的预期」。 如果不想被拿捏预期,甚至想反向预期庄家的预期,并不是一定要和庄家拧着干。 而是要搞清楚各种事物背后的运行逻辑,用事实逻辑取代流量观点在大脑中的地位,智商就能重新回到高地。 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逻辑比观点更重要,方法论比结论更重要。 就拿通胀这个经济现象来说,物价上涨,意味着生活成本上涨,必然很难受。 但不通胀,却不见得就是「岁月静好」,就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其实说不定问题更严重。 有人表示不理解:「难道 CPI 蹭蹭往上涨,眼睁睁看着东西越来越贵,才是好事?不会吧?」 别急,搞清楚了背后的经济逻辑,就知道问题在哪儿了。 接下来我将会用通俗到 80 岁老太太都会看懂的语言,既让你了解通胀发生的底层逻辑,也让你掌握通过分析 CPI、PPI、社融等数据,来推演经济周期进程的方法。 01 不通胀,是因为需求也下降了 我们先看下几个主流经济体的 CPI 数据。 首先是美国的(注意,10 月份降到 7.7 了): 其次是德国的: 再看看英国的: 然后东亚代表——韩国(我没找到图,大家能看懂就行): 日本的 cpi 终于涨上来了,预计 2022 年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