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设定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 0,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可以重复同样的方式无限的扩张下去,同时社会的总收入也可以无限扩张。
我们复盘下这个过程,其实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银行贷款给企业、企业用这笔钱给工人发放工资、工人的工资存进银行这个过程。
其实这个过程,可以看成是企业用了张标的 100 元的欠条雇佣了工人。
为什么?
因为整个过程都没有发生现金交易,银行只是在自己的电子账户下修改了下数据。
而银行给企业发放贷款的本质,可以看成是银行给企业提供信用支持,或者说提供了担保,保证工人可以随时来提现。而工人如果真的去提现了,可以看成是银行代替企业给工人垫付了工资,企业以后是要还给银行的。
(在过去还没有发明电子账户与电子转账以前,确实就是以「欠条」的形式,只不过这「欠条」被称为支票、汇票、债券等)
而实际上工人手握的是派生出来的「欠条」,它的价值跟基础货币一样,同样具备流通力,称之为 M2 货币。所以工人们的总收入是 400 元,数倍于基础货币总量 100 元。
同时企业对银行的总贷款、或者说总负债也是 400 元。
所以货币银行学里有句话,「存款是由贷款创造的」。因为是企业选择了申请贷款雇佣员工,工人才有收入。
这时有小伙伴要问了,货币流通量多了,难道不会造成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吗?
别忘了,M2 货币之所以增加,是因为企业申请了贷款,企业申请贷款是为了搞生产。所以社会同样也增加了对应的那么多产品。
而工人拿到收入后,也会拿去消费,企业就不愁自己的产品卖出去。工人购买了产品,企业有了收入后,就会还钱给银行。
这时候银行的负债项里面银行存款减少,同时资产项里面对企业的债权也相应减少。
所以,债务消失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缩表的过程。
同时这个过程亦可以看成是企业赎回了「欠条」。
于是这个封闭的系统里,最终派生出来的货币清 0,只剩下最初的那 100 元基础货币。派生出来的货币从诞生到消亡形成了一个闭环,而这个闭环使这个社会诞生了总值 400 元的产值。系统里每个人都通过付出劳动换取了自己所需的东西。
有些小伙伴会问道,派生出来的货币数倍于作为基础货币的纸币,如果那些工人拿到工资后先不去消费,而是全部选择去提取现金,那怎么办?根本没有足够的纸币去提啊——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挤兑。
其实上面这个系统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而简化了,能够随时提现的是活期存款,在现实中活期存款占总存款的比重是很小的,真正占大头的是定期存款。我们知道定期存款是约定好在某个时间以后才允许提现,如果要提前提现的话,是要付违约金的。
于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