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国际金融崛起与美元霸权

查看全文
接下来重点讲讲「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现实中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概念,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收到存款后,只允许拿一定比例用作贷款,剩下的要作为存款准备金,以应对提现挤兑。 例如,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 20%,那么当商业银行收到了储户 100 元的存款后,只能拿 80 元用于放贷,剩下的 20 元要作为存款准备金,存在中央银行的账户里。(所以说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但如果你认为,最终放贷出去贷款额只有 80 元就大错特错了。 根据上面所演示的那样,放贷出去的 80 元,最终又会作为某人的收入存入商业银行里。这时候被存入的银行,收到这 80 元后,又会保留 20% 作为存款准备金,拿 80%,也就是 64 元放贷出去。如此类推。 于是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是有极限的,它无法无限派生。 最终这 100 元的基础货币,能带来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扩表规模如下: 以上最终带来的总存款是 500 元,发放出去的贷款是 400 元。 也就是说,在法定存款准备金是 20% 的情况下,实际上 100 元的基础货币增量能派生出 400 元,也就是 4 倍于本身的派生存款,加上这原本 100 元的基础货币,社会 M2 货币增量为 500 元,是新增基础货币的 5 倍(恰好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所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所能带来的 M2 规模非常好算,就是其倒数)。 结合上一集所讲的美元基础货币的发行体系,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第三个工具就是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其越低的话,带来的 M2 货币会越多,市场流动性会越高。 还记得上一集讲到的,美元基础货币的实际创造者是美国广大个体或机构吗?这说法在派生存款上面也同样适用——只有当企业或个人找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的时候,才会有 M2 货币的增量,前面提到了,存款是由贷款创造。 所以,M2 货币的真正创造者是社会各个个体或企业。商业银行所担当的角色,其实是中间人的角色,搭起融资渠道。 M2 货币增量的本质是社会各个个体或企业之间债务的发生,表面上看负债人是申请贷款人欠银行的钱,但银行的钱是来自储户的存款,实际上负债人欠的是社会另外一个个体的钱,银行只是担当中间人的角色,搭建起借贷双方的桥梁。 所以,整个过程可以看成是社会各个个体之间发行借条,就如本文开头讲的那样,而商业银行的作用是把这些欠条统一包装起来,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 M2 货币。 结合上一集讲的美元基础货币的发行,实际上所有的货币都是因债务而生,随着债务的消亡而消亡。本质上所有货币是从银行那「借」出来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