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最终,不明危险的工人在一声声催促中,将超过最小临界质量三倍的硝酸铀倒入了沉淀槽。
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唯一的一次。
JCO 公司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操作的,他们前科累累,这场核临界事故也并不是一次偶然,这是习惯之下的必然。
不可否认的是,工人确实违反了操作规程,但这种违规是无知且无意的,而 JCO 公司,却是知错而犯错。
在临界事故发生后,JCO 高层的无能和虚伪,更是彻底地显露了出来。
由于工厂没能第一时间确认临界事故的发生,也没有展开任何对应措施,消防人员在不清楚现场状况的情况下,毫无防备地进入工厂进行救援。
他们也成为了临界事故的受害者……
临界事故发生的 4 个半小时候后,工厂附近的居民才终于被安排撤离。
事故当晚的 11 点左右,终止临界的行动才正式展开。
这其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都被耗费在了确认临界事故、研究如何展开特殊应急工程上。
而由于补救措施的延误及不利,整个临界事故持续了 19 小时 40 分钟。
单单工厂内部受到核辐射人数就达到了 200 余人,厂外居民受核辐射 400 余人。
事实上,如果临界事故是发生在一所有充分准备的核子机构中,在最开始的几秒钟之内临界反应就会自动受到干预并停止。
最终,因为只能人工终止临界反应,16 名工人穿着简陋的防护服组成了一个临时「敢死队」。
要知道,当时工厂外的核辐射程度虽然只是正常值的 10 倍,但工厂内的辐射量却是正常安全量的 10000 倍。
不仅如此,在后来,更有媒体爆料出在核临界事故发生的前三天里,JCO 工厂的通风设备竟然一直处于开启状态。
他们隐瞒了这一状况,直到 12 天后才被曝光。
政府与财阀
在刚一开始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这只是一个二级的小事故。
第二天,事故评级升为四级。
一个星期后,事故再次升级为五级。
要知道,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核子事故的评级分为零至七级,在 1999 年之前,能够达到七级的,也只有切尔诺贝利。
由此可见东海村核泄漏事故的严重性。
而在这样一起事故发生后,究竟怎样处理才算妥善呢?在这一点上,日本政府与财阀给出了一份完美答卷。
首先是日本政府。
虽然在一开始,他们经历了一段「手忙脚乱」的过程。
事故发生时间是 9 月 30 日上午 10 点 35 分,直到这一天的傍晚,日本首相小渊惠三才宣布成立了「对策本部」。
面对媒体,他们拒不承认「应对迟缓」。
除此之外,更被人所诟病的是,从工厂到政府,竟然都未曾准备过一套应对事故的标准程序。
完美诠释了「层层向上,级级尴尬」。
面对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