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教你一个经济学+心理学效应——Anchoring effect(锚定效应),保管用得到。
锚定效应是什么?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某一天,卡尼曼和特韦尔斯基教授把他们的学生分成了 2 组,关在两个教室里,然后拿了个刻度为 0-100 的轮盘分别两组同学面前转。
放在第一组同学的面前的轮盘转了个 10。
卡尼曼教授问他的学生:
你们觉得在联合国的成员国中,非洲国家占所有成员国家的比重是比 10% 高呐还是比 10% 低呐?
在第二组同学那里,同样的轮盘转到了 65。
这次,卡尼曼教授问的是:
同学们,你们觉得在联合国的成员国中,非洲国家占所有成员国家的比重是比 65% 高呐还是比 65% 低呐?
(我分析当时他的学生们肯定都以为教授忘备课了,不好好讲课搞智力测验。)
不过为了期末的成绩,同学们都认真回答了高或者低。
回答完第一个问题以后,卡君问学生们第二个问题:
你们觉得联合国的成员国中,非洲国家占所有成员国家的比重是百分之多少啊?把答案写在小纸条上,否则不许回家吃饭!
同学们回答完以后,卡尼曼教授把小纸条收了上来,然后用计算器一摁:
第一组同学平均认为联合国的成员国中,非洲国家占所有成员国家的比重是「25%」。
第二组同学平均认为联合国的成员国中,非洲国家占所有成员国家的比重是「45%」!
好了,问题来了,两位教授问两组同学的第二个问题一模一样, 但是两组人给出答案的平均值竟然差了不少!(25% vs 45%)
经过反复的研究,两位教授发现,这种结果的产生并不是一种巧合,同学们给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受到了第一个问题中轮盘数值的影响!
第一个问题问的数值低(10%),第二个问题给出的答案就低;
第一个问题问的数值高(65%),第二个问题给出的答案就高!
这是因为学生们脑残吗?
显然不是,这个实验是 70 年代做的,当时脑残还不像今天这么普遍。
(当然,后来两个教授怕这帮熊孩子为了应付教授胡乱答题,又引诱另外一些同学说答对了奖励 100 块钱,得到的结果依旧与之前的实验相一致。)
特韦尔斯基和卡尼曼教授很激动,他们把这个现象命名为 「Anchoring effect」(锚定效应) ,意思是说:第一个问题中的数值 (也就是英文定义中的 starting points 或者 initial values 和 previously considered standard 等等)像「锚」一样把人们的判断给固定住了。
笔者想过:要是特君和卡君当年两组轮盘都转了 50 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