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l 和 Jarvis 四位仁兄突然蹿了出来异口同声地对大家说: 以上 15 年争论都没争到点子上,因为不靠谱的锚的威力明明是要比靠谱的锚小![16]
你以为民众都那么缺心眼儿吗?
你整那么不靠谱的锚,谁还能能被你忽悠了!
而 Sugden、Zheng 和 Zizzo 在 2013 年的实验中也证实了这种观点[17] 。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我:说了这么多,究竟不靠谱的锚和靠谱的锚谁的威力更大一些?
实话说我也不敢肯定(尽管我的内心还是偏向于认同靠谱的锚威力更大一些)。
一个学术理论受到大众的认可之前是需要被千锤百炼的,也许在若干年后我们会发现我们最开始的问题就问错了,我们本应该问的是:在什么前提环境下,特定种类的锚的效果会更大一些。
PS:假如刚好是一名行为经济学/心理学的博士生,又刚好由于找不到研究方向有想要上吊的心,又又刚好由于博士的补助太低买不起一根足够结实的绳子的话,你可以考虑一下研究这个。
为什么看似很聪明的人也会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
说了这么久的锚定效应,细心的读者可能会问: 我觉得我身边的人都挺精明的阿!为什么这么这群猴儿精的人会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呢?
最早有关锚定效应产生的原因是由卡尼曼和特韦尔斯基教授提出的,他们把这种解释原因叫做「不充分调整」 (insufficient adjustment)[18] 。
他们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是由于人大脑的思维的坏习惯决定的。
当人们看见锚的时候,主观上会做出和「要估计的目标」(比如爱因斯坦去世时的年纪)相比,他们面对的这个锚的数值是「高了」还是「低了」的判断,然后大脑再根据判断来调整自己的估计(或是猜测)。
这本来没什么问题,但是问题是由于人的大脑在看到锚以后总不能完全把锚忘掉,充分调整自己对一件事物的估值,所以锚定效应才会产生。
锚就好比是一个磁性不是很强的磁铁,人调整自己判断或者估值的过程,就好比是用念力使小铁球停在某一点的过程。
如果没有磁铁的话,小铁球总能停在比较客观的判断上面;
但是有了磁铁的话小铁球尽管也会被思维驱使,却依旧会受到锚这个磁铁的影响而偏向磁铁的方向。
特韦尔斯基和卡尼曼教授提出的这个解释是在 1974 年,那时候人们似乎还不大知道行为经济学是个什么玩意儿。
因此,就在这个解释出现的一年之后,Grice[19] 他老人家就就马上冲出来反对: 什么大脑调节不到位,这根本就是你们做实验的时候让学生觉得你们给出的「锚」与你们下面问的问题的答案很有关联造成的。
比如:
一个教授问学生:最近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