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的记忆什么的在不需要使用的时候都封在一个个小盒子里面,想用的时候盒子会打开来,然后这个盒子里面记忆或者信息的就跑到了大脑中。
比如说:当你回到老家的时候,装有儿时的记忆和信息的盒子就会打开,这时候你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你儿时偷隔壁王老头儿家马铃薯的场面。
而选择性进入的解释与此类似,由于你对一个问题答案的估计和判断是依靠进入大脑中的这些信息计算出来的,当你看到一个锚的时候,这个锚会刺激一部分装有记忆的盒子打开,信息一部分地进入到了你的大脑中,进而影响你的判断。
比如说:
当一个人问你一辆你从来没见过的轿车价格比 100 万高还是比 100 万低的时候,由于 100 万是一个很贵的价格,因此这个很高的价格就会刺激你装有凯迪拉克、大 G 和玛莎拉蒂等名车等价格的盒子打开,好车高价格的信息会进入到你的大脑中;
而装有奥拓、桑塔纳和捷达(似乎暴露了年龄……)价格信息的盒子关得紧紧的,没啥信息进入。
也就是说,由于 100 万这个锚的刺激,好车价格的信息选择性地进入到了你得大脑,所以最终你对目标轿车价格的判断就会偏高,于是我们就观察到了锚定效应。
可以说「选择性进入」模型对锚定效应的解释,与特韦尔斯基和卡尼曼教授的解释是平分秋色的。
尽管这种解释在被提出之后还是遭到了很多人的攻击,但是迄今为止这个解释不但没有倒下而且还更加的完善!
可是,「不充分调整」和「选择性进入」这两种理论尽管都能解释锚定效应,他们的对人大脑做出非理性判断的原因却是截然不同的,于是又一个问题出现了:这两种解释到底谁对谁错?
就在科学家们撸胳膊挽袖子准备随时冲上去干掉对方理论的时候,我们的和平使者 Blankenship、Wegener、Petty、Detweiler-Bedell、和 Macy 等人突然举着橄榄枝窜了出来:等等住手!大家冷静都先别打!我们明白怎么回事儿了!
你可能看这几个人眼熟,没错,他们其中的好几位就从研究出「不靠谱的的威力要比靠谱的锚小」的那群人来的。
当然,这几位仁兄宣布出来「不靠谱的锚的威力要比靠谱的锚小」这个结论的时候还在 2001 年,之后他们越寻思越不对劲儿,为啥我们发现的东西和大家不一样捏?
后来,经过近 10 年的探索,这几位科学家发现:科学家们观察到了不同的现象,是由于人在日常生活中面对锚的两种状态造成的。
这两种状态一种叫做「下功夫思考」(high-elaborative)的状态;
另一种叫做「懒得下功夫思考」(low-elaborative)的状态。
如果一个人在面对一个锚的时候使劲儿琢磨这个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