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以鸡汤,就在于没人告诉你要多努力才能有收获,会有怎样的收获,以及多久才能有所收获。
谁也没有透视未来的超能力,谁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证你现在做的事,一定能对未来产生积极作用(有名师指点和贵人相助者不在此列)。
说白了,其实上面的问题,就是一个投入—时间—产出的问题。
你要做事,就要投入,但因为存在「时间」这一重大变量,所以无法精确衡量产出。权衡之下,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不做事,或者尝试一段时间后就松懈下来。万一努力挣扎依然无济于事,还不如当初就躺下来好好休息。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我当年曾苦思冥想,终于得到了一个很奇葩的「理念」。
既然我们的投入都要面临时间这一不确定因素的干扰,那如果我们把「时间」本身作为投入呢?
之前的公式不就简化为「投入(时间)—产出」了吗?
投入需要资本,而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时间本就是他们年轻时唯一可以拥有的资本。所以,这个理念的核心总结起来就是:所有以付出时间为代价而又能产生收益的事情,都是你可以去做的事情。剩下的,就是尽可能地去找一些符合上述条件又契合自身实际的事情。
道理讲完了,下面是干货。
在那个奇葩「理念」的指导下,我曾经把我觉得年轻时应该做的事情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工具、技能习得类
人类的大脑构造和肌肉记忆模式决定了工具、技能类的东西一旦习得就根本忘不了。你可能高考结束几个月就能把立体几何、线性代数全部还给老师,但如果你小时候学过钢琴、骑过自行车,即使隔几十年没碰它们,给你半小时也能全部捡起来。
你应趁着年轻多学一些这样的东西,以后就再也不需要在这种事情上花工夫了。比如,一些和兴趣爱好有关的乐器演奏、球类运动,和生活质量有关的做菜、游泳、驾驶,以及和未来职场有关的 PS、PPT、VBA 技能等。
这个清单可以列很长,完全取决于你有多少时间和想做点什么。这类事的特点就是只要你做了,效果就一定看得见。
二是收益与时间长短正相关类
如果说工具、技能习得类的事情,还有你学了半天学不会或者学了用不着的可能,那么收益与时间长短正相关类的事情,你只要投入了时间,就一定能持续看到收益。
比如存钱,我从大学毕业开始一直保持每月固定存钱的习惯,也会用 Excel 记录所有的收入和支出。即使现在收入增加了,理财投资渠道也多了,固定存钱依然是我坚持做的事情,因为数字按月增长给我一种切实的获得感。
比如摘抄,读过的书你可能会忘,但从书里摘抄下来的经典语言和片段却会一直留在纸上;还比如社交,在闲暇的时间里,你每多认识一个人,就代表着你未来可能会增加不止一层关系……
同样,这个清单也可以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