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只有 4 个席位,而随着非洲独立的国家越来越多,1960 年时,非洲国家在联合国的席位达到了 26 个。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赞成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60 年,第十五届联合国大会,虽然「暂缓讨论」的提案又一次得到了通过,但出现了 22 张弃权票和 34 张反对票,赞成票下降到了 42 张。
这个时候,罗斯福当年的另一个理由就显现出来了:没有人能忽视几亿人口的中国。
更何况,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在勒紧裤腰带支援非洲兄弟。
受中国支持最多的阿尔巴尼亚和坦桑尼亚,一直是发起「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席位」提案的主力军。
怎么办?美国人想出了第二个办法:转。
1961 年 11 月 15 日,美国、澳大利亚、哥伦比亚、意大利和日本联合发起了 1668 号方案,把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问题上升为「重要问题」——一旦成为「重要问题」,就必须在联合国大会上有三分之二的多数国家同意才能生效。
但这一招,也没能持续多久。
1965 年的第二十届联合国大会,在表决中国的「重要问题」提案时,居然出现了 47 票赞成和 47 票反对的平局——多数非洲国家都赞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这让美国一下子感受到了失去主导权的威胁。
于是,美国只能想到第三个办法:分。
「分」这个办法,就由布什来执行了。
1971 年 8 月,布什向联合国秘书长吴丹递交了一封书信及备忘录,强调「双重代表权」。
按照布什的解释,美国主张「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拥有代表权,即在联合国大会上,「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有一票。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两张选票」。
这个方案遭到北京的反对,布什早有预料。
但出乎布什意料的是,台湾居然也反对。
3
反对这个方案的人,是宋美龄。
当时的台湾,其实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窘境:从 1949 年到 1971 年,和台湾「中华民国」维持「邦交」的国家越来越少,相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却越来越多。
20 世纪 60 年代,台湾还通过农业技术输出,专门去帮助非洲国家,以求能「以援助换选票」,但效果一年比一年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非洲国家还是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的「双重代表权」传达到台湾「外交部」,「外交部」其实是默认的。
但就在台湾当局的最高层会议上,一直是「亲美派」代表的宋美龄却拍案而起,坚决反对这个方案。
宋美龄的理由也很简单:如果接受这个方案,那就等于承认「一中一台」,也就是承认了「两个中国」。
当时宋美龄说了这样一句话:「宁为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