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外交时有哪些尴尬场面?

查看全文
1971 年 9 月,北京方面迟迟没有消息过来,马立克等到的,是印尼当时的总统苏哈托的指示: 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联合国席位」的提案投弃权票,对美国的「双重代表权」提案投赞成票。 无法违抗总统命令的马立克,决定在投票当天,做一个「技术上的处理」。 6​ 1971 年 10 月 25 日,历史性的一天终于来临。 在此之前,除了场外,联合国内部也已经经历了一系列的幕后较量: 美国总统尼克松亲自给很多国家代表写信,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和常驻代表布什分别找 100 多个国家的代表谈话沟通,希望届时大家能够投票赞成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提案。 而另一方,很多亚非拉国家的代表也在为北京拉票。 坦桑尼亚驻华大使萨利姆甚至把 8 月 20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坚决反对「两个中国」的声明印成了联合国大会的正式文件发给各个代表,让他们明确知道北京的态度后,再投票给「两阿提案」 ——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等一共 23 个国家提出,立刻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席位,并取代「中华民国」担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所以,1971 年 10 月 25 日的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就是「双重代表权提案」和「两阿提案」的大决战。 但大决战还没开始,似乎就已经分出了胜负。 美国和日本等 22 个国家每年提出的「重要问题」提案,居然以 59 票反对、55 票赞成和 15 票弃权的结果被否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联合国席位的提案,变成只需要超过半数赞成即可通过,不需要超过三分之二多数了。 这一结果,让整个会议大厅沸腾起来,谁都明白其中的含义。坦桑尼亚的代表萨利姆居然离开席位,带头跳起了非洲舞。 然后,该表决「两阿提案」了。但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布什表示需要发言。 他快步走上讲台,提出了美国代表团的要求:「两阿提案」里要删除「立即将台湾代表团驱逐出联合国」的内容。 布什话音未落,非洲国家代表团的座席那里,传来了一片又一片的「NO」(不)。 而之前受到美国鼓动的沙特阿拉伯代表巴罗迪又提出,对「两阿提案」提出修正,建议表决推迟到 10 月 26 日——这样可以再给美国多一点拉票时间。 又是一片的「NO」。 联合国大会的主席马立克宣布:布什和巴罗迪的提议不被采纳。 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的台湾「代表团团长」「外交部长」周书楷(右),「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刘锴(左)及「驻墨西哥大使」陈质平(后) 这时候,现场的「中华民国」首席代表周书楷顿时脸色铁青,奔上讲台,宣布「中华民国」将不再参加之后联合国大会的任何程序,退出联合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