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备申论考试?

查看全文
非常可悲的一点是,常规的回答局限在「申论考试需要会什么?」,而并不是题目中问的「如何准备申论考试」。可是,与「需要会什么」相比,「如何达到会的状态」才是能解决问题的真实方法,也是公考辅导中真正的痛点难点。 不关注「如何达到会的状态」,人也只能迷失在「我知道但我不能」的迷茫与焦虑之中,痛心疾首于「好像都明白但就是写不出」的自怨自艾状态,直至自我怀疑丧失信心。罗列知识点和方法的答案和辅导课程在「看戏,听响」「找学习存在感」的层面作用非凡,却唯独丧失了对「怎样达到作者水平」这一核心问题的具体诠释,仅仅用诸如「加倍努力,用心训练,熟能生巧」等不知所云的词语一笔带过。 一种思考方式的流行,必然有其深层的背景原因。回头想想学校岁月,是不是也有很多老师的教学关注点都是「我如何把知识点罗列清楚?」,而不是「学生拿到题应如何想?」。如何「达到会的状态」这项重中之重的工作,被甩锅到了家庭作业之中,全然取决于学生自己的思考。至此,悟性和归纳总结能力才成为区分成绩好坏的决定因素,但本不应该是这样。因此,在文章开头,我想说:无论是什么层级什么类型的教育,我们的教学研究是不是都应该多思考思考「如何让学生达到会的状态」。你拿到一本书,里面的内容仅仅是「需要会什么」,那么它并不是一本教学辅导书,只是说是一本辞典罢了。 「这如同你问我『如何驾驶小汽车?』」我回答你「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要掌握交通状况的分析方法,要遵守交通规则」是一样的。听起来都没错,十分华丽,条理清晰,可惜都没用,只是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了一堆小问题而已。或者我应该说:把一个实际问题分解成了一堆背诵问题。于是你本来只需解決一个大问题,现在需要解决一堆小问题。你开始看辅导书,背讲话,积累素材,你学会了各路武功的千万招式,和人炫耀是足够的。于是当其他人问你申论应该怎么准备,你为他展演了你的绝世武功,然后告诉他,你要去积累,要看书,要背。是不是看起来有点熟悉?这与我们绝大多数教育领域的问题论述模式并无二致,这与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方法并无二致。 可是真打起来,人家一剑刺来,该用什么招?并没人告诉你。可是真开起车,前面司机来个变道急刹,你就晕了。对不起,你以前根本没有学开车,你学的只是背书而已,你过的只是科目一而已。 「申论前面的小题非常重要!」 「必须根据所给的材料作答!」 「多读!读申论真题或者 8000 字以上的专题新闻!」 「我申论考得非常好!」 「审题有三环:材料范围,核心关键词,题目要求。」 「观点要明确!」 很多辅导机构强调的都是上面这些要点。 都非常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