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于是积年累月,老张和老李的交流越来越顺畅,「我想换鱼肉」这句话,也从一开始的「嗯嗯,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嗯嗯啊,啊嗯!」慢慢演变成了更为简单的「嗯嗯,啊嗯啊,啊嗯!」。老张说了,老李就懂了。
继续积年累月,「嗯嗯,啊嗯啊,啊嗯!」逐步变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我想换鱼肉」。越来越多简化的声音符号,让老张和老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无数个老张和老李实现了脱贫致富,乡村振兴。
上面的故事,我们想得出的结论是:语言是为解决问题而生的!
如果大家始终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老张和老李没有交集,他们便不需要语言了。只有当简单的肢体动作无法满足人类描述和解决复杂问题的需求时,才出现了语言!
任何话语的存在,都是为了描述一个问题,传达一种想法。否则我们干嘛还要说话呢?
申论是语言,既然是语言,那么它必然是要描述一个问题,传达一种想法。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好去说,把这段语言描述的问题,清楚地找出来,有条理地给出解决方案,才是我们应对申论,应对所有语言类问题的唯一方法。甚至很多时候,这些解决方案题目中已经给你了,只需要你自己去把它们分条整理出来。
对申论,对行测,都是这样。
你连人家想说的是什么都不分析清楚,盲目地积累素材,套用讲话,你不偏题谁偏题?
再看看大家的申论答卷,是不是很多人都写成了文学性很强的高考作文呢?
申论是如何描述问题的?
申论为了考察你对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自然不会简单地从一个层面去分析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申论材料几乎都是在以「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这样的形式出现,划分材料标号的标准,实则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问题。
举个例子,比如我想考「交通安全」,那我可以按照这样的出题思路去构造题目:
材料一:描述一个具体事件,从事件描绘的角度描述这个问题
20xx 年,xx 省 xx 市发生了重大交通安全事故,一辆小汽车与一辆大客车发生碰撞……现场一片狼藉血流成河(简单描述一下事故的惨状),造成了 x 死 x 伤的惨剧,道路拥堵 xx 公里,给国家给社会带来多大多大经济损失。
材料二:采访一下处理事故的警察,从警察这个专业的角度谈谈事故
xx 日报的记者采访了负责处理该事故的 xx 警官,「事故发生时,小汽车从右侧驶过大客车的视野盲区,这种大客车驾驶座比较高,后视镜大小又有限,因此……在右侧会存在一个 xx 米的视野盲区。再加上是山路,发生事故的现场正处于一个崎岖不平的山道……(简单描述一下现场环境)……同时,大客车司机是从 xx 市开往 xx 市,已经驶过上一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