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都没几个,更没有大数据互联网,要掌握全国的土地行情,太难了。
二来是王朝建立之初,根基未稳,皇权不能下县,乡绅势力盘根错节,对于地主富农,皇帝倾向于拉拢而许其免税特权。
以朱元璋之能干,也要到建国十多年后的洪武十四年,才得以逐渐推动核田。
朱元璋是谁?那可是开局一只碗,一路摸爬滚打,才进化成九五之尊的高质量皇帝,他杀伐果断,功臣、贪官,莫不杀得人头滚滚。
他还把军队开到地方上去搞人口和土地的核查勘验,也前后花了十几年才勉强搞出个大概,可见阻力之大,并不是键政学家们所能想象的。
总之,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不强的时候,土地税就很难收上来,国库支用,主要靠人头税和劳动税,全压在平头百姓身上。
当时的老百姓,主要承担的是丁役和杂派,也就是出工出力,参与政府基建,但政府不给工钱,丁口还要自备口粮。
这样一来,普通人家里:
少掉一个劳动力(-1);
少掉一份口粮(-1);
家里缺少劳动力,口粮不够,就要花钱买(-1)。
抽丁制度,让平民的财产-3,而地主官绅,则不交税,长此以往,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碰上灾年,平民为了活命,要么卖地;要么抵押土地向地主借高利贷,最终失地,结局都是土地越来越向地主集中。
朝廷一旦出现财政问题,再向贫民加税,贫民不堪重负,矛盾就爆发了,历史就会进入土地兼并 ➯ 农民起义的治乱循环。
所以历史上的中兴之主,都会在某个关键的节骨眼上厉行变法,把人头税、劳动税,逐渐变革为土地税、财产税。
历史上的变法,总结起来都是 4 个字——核田归税!
——卢麒元。
改成了的,王朝中兴;
没改的,或没改成的,王朝灭亡。
商鞅搞成了,秦出六国,一统天下;
王安石没搞成,北宋灭亡;
张居正改了一半,明王朝续命 50 年;
雍正也改了一半,才有康雍乾的盛世光景。
《雍正王朝》把」摊丁入亩」这段剧情安排在 31-32 集,以李卫在江苏搞试点,地主豪绅绞尽脑汁拆台为主线,精彩巧妙地描述了改革派和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斗法。
其实刘和平在第 4 集已经做了铺垫,当时还是四阿哥的胤禛从垄断盐商那儿收了一大笔罚款,回京向康熙交差。
康熙对他一通感慨:「黄河泛滥,国用不足,可报上来的土地逐年减少,税收也是年年减少!」
胤禛:「士绅不用纳税,就拼命买地,小户人家,因为人多地少,付不起丁税,也就甘愿卖了土地去当佃户,这样一来,土地年年兼并,贫富日益不均,而税收却年年减少。仅此一弊,朝廷已不堪其忧!」
康熙:「朕几次想丈量全国的土地,按土地收税,可层层报上来的数字,都是假的!」
康熙想干但没干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