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有效率的制定和执行自己的计划,而不是拖延和逃避?

查看全文
简介:拖延未必是坏事拖延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是坏事,有时拖延甚至是一件好事,有目的地拖延可以带来灵感大爆发。这个设计只花了他两个小时的时间。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而此时,赖特的图纸上还是一片空白。他淡定地吃完早饭,在一群焦急的小学徒的围观下,在科夫曼从... 白诗诗 关注 放弃每日计划,按「轮」来设置,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说到自律,大多数人的第一步,都是给自己做行动计划,也就是 to do list,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却总是会陷入「flag 反复立反复倒」怪圈之中,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计划有问题吗?还真不一定……可能是你对计划的「使用方式」有问题。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制作计划的新视角。 这个新视角,要从我的老本行——写作说起。 很多人对我平日的写作练习方式感兴趣,在此我也一并呈现,给大家展示我是怎么把「输入」和「输出」融入到日常的。 在我看来,「输入」和「输出」,不光是一种概念,而且也必须是需要严苛执行的方法论,尤其是当我将这两者「绑定」在一起的时候。 什么叫做「绑定」,就是只要有输入过程,就必然伴随对应输出的过程。 我一般会规定自己在完成 8 个小时阅读任务之后,就要进行一次写作练习,基本的计划流程是这样: 8 小时的阅读,是输入,接着,写作练习,就是最基本的输出。 那么,需要写多久呢? 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如果此时,我能够写出成型的文章(这种时候尽心而为就可以了),那我就不会限制自己的写作时长,可以写两个小时,也可以连续不停写四五个小时,只要我还感觉意犹未尽。 另一种情况,如果此时,我写不出成型的完整文章,那我就会硬性要求自己写满 3 个小时,秒表计时,不赖一秒。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写不出成型的文章,那还能写什么? 什么都可以写,可以整理思维碎片,也可以记叙近来所思所想。 如果实在憋不出内容,我还有最后的法子,就是「以读助写」—— 我会先去读别人的文章,看他人的观点,然后进行思维碰撞,每当产生想法,我就会打开计时器,开始累计个人纯写的时间。 有时候运气好,稍有外来片段刺激,就能文思泉涌,但也有时,实在逼不出什么东西,这种情况下,纯阅读的时间可能就会是纯写时间的成几倍数。 我记得最夸张的一次,我阅读整整 10 个小时,才累计写满 3 个小时,而且全是细碎的杂念。 有人会问,那你用这个法子,每天都能完成任务吗? 其实,这也是我和他人最大的不同。 我给自己设置任务,从不按「天」来算,而是按「轮」。 比如,只有完成累计 8 小时的阅读任务后,我才会进行写作训练任务;如果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