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为什么选择蒋介石?

查看全文
实际上,孙中山只是觉得蒋介石是个可以信任的同志。 他选中的,是胡汉民。 再退一步,也该是汪精卫,廖仲恺。 但就是因为「中山舰事件」,让原本排不上号的蒋介石异军突起,成为了国民党实际上的一把手。 而对于中山舰事件的来龙去脉,却成了一个历史疑案,一直都是迷雾重重。如果按照主流说法,这次事变纯粹是蒋介石为了获取权力所发起的一次阴谋事件。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简单吗?答案是否定的。 中山舰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非常复杂,牵扯到了苏联、我共、国民党左派、右派等不同势力的角逐,绝非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能凭一己之力设计出如此周密的大局。 孙中山之后国民党内讧了 1925 年孙中山接受冯玉祥的邀请北上,没想到在北京去世了。 孙中山这一没,国民党内部就乱套了。为啥?除了孙中山,国民党内部并没有一个众望所归能让大家都服气的领袖。 按说胡汉民是代理大元帅,老孙没了应该由胡汉民接替。但是不好使,因为汪精卫不服气。 孙中山身边当时有三个追随老孙多年的号称「左右三杰」的亲信,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按理说接班的话,这三个人都有资格。 廖仲恺这个人属于一门心思搞革命的,对权力没那么热衷。 胡汉民呢,按道理来说应该是接班人,因为老孙北上的时候任命他为代理大元帅了嘛,这就跟以前皇帝出巡让太子代理国事是一个道理,指定是以后的接班人。 只不过吃亏就吃亏在没有跟着孙中山北上,导致陪同的都是资历差不多的汪精卫。孙先生北上的时候我跟着,孙先生生病的时候我陪着,孙先生的遗嘱我起草的,你胡汉民能跟我比吗? 其实这些都不是决定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苏联人的态度。 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问题。孙中山联俄联共之后,苏联给了国民党大量包括卢布和军火的援助,但这不是白给的。 和卢布军火一起到广州的,还有大批的苏联顾问。比如军事顾问加仑,政治顾问鲍罗廷,以及大量的充实到各级军队的军事参谋,人数最多时达到了上千人。 也就是说,苏联人对当时广州大本营的控制力非常之强,甚至能左右国共两党的人事安排。 之前不是广州大本营么,你胡汉民不是代理大元帅么,那好,我们来改一下组,改成国民政府,重新投票选。 当时国民党分成三派。 以廖仲恺为首的左派,坚决支持联俄联共政策。 以胡汉民为首的右派,坚决反对联俄联共政策。 以汪精卫为首的中间派,属于和稀泥的,既坚持延续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又对右派的做法不予压制。 苏联人理所当然瞧不上胡汉民,选择了支持汪精卫。 汪精卫有了苏联的支持,那还说啥?左派当然支持汪精卫了,苏联支持谁我支持谁。 中间派不用说,比如许崇智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