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人谈判。
接着基辛格表示,希望苏联政府能把美方的这些意见转告河内,如果河内对苏方作了答复,希望苏方能转告美国。
1 月 26 日,多勃雷宁在给苏联外交部的电报中,一方面报告了基辛格的上述意见,另一方面则阐述了他针对这些意见而提出的计策。
多勃雷宁认为,尼克松访华期间很可能会以完全撤出在越南的军队的承诺来换取中国的支持,这样,北京和华盛顿之间就可能在越南问题上达成协议。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或为了减少因这种情况的出现而对苏联利益造成的损害,苏联可以在把基辛格请求转达的意见向河内转达时,「首先同他们讨论关于越南今后的政治和军事计划问题」。
在同河内进行这种讨论时,苏联可以提出这样的意见:考虑到尼克松访问北京后会访问莫斯科,应由越南民主共和国、苏联和中国三方一起讨论制定一个统一的、在越南问题上对尼克松政府施加压力的政策。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中国人随后在同尼克松举行会谈时耍什么阴谋」,就可能「阻止白宫和北京在越南问题上勾结起来」。
果不其然,在 1972 年的三月份,几乎全部的越南民主共和国武装力量倾巢出动,发动了一场比 1968 年春节攻势更大规模的「复活节攻势」。
这场复活节攻势是东南亚在二战之后所经历过伤亡最大的一场战争,越军伤亡超过 10 万人,越南民主共和国与美国的仇越结越深。
神仙打架,小鬼遭殃。
多勃雷宁的政策是卓有成效的,虽然它并没有阻止中美和解,但成功分化了中越关系,这成了后来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最初的导火索之一。
三、利用苏美最高会晤限制美国,削弱中美最高会晤的成果。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整体陷入迷茫时期,越战纠缠不清,社会问题丛生,国力大为衰减,「苏攻美守」的国际格局正式开始。
尼克松总统上台后,一直在试图进行战略调整,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与中国缓和关系是其政策的一部分,更重要的一部分是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因此,举行美苏最高领导层直接会谈就成了尼克松的目标,美方反反复复地提及。
苏联领导层抓住了尼克松的心理,一再地吊胃口,一再声称,举行苏美最高会谈应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即苏联「有理由相信,这一会谈将会促进一系列业已成熟的国际问题的解决」。
直到 1971 年 7 月初基辛格秘密访华前夕,苏联对美国提出的举行两国最高会谈的建议仍是「不完全确定的答复」。
但 7 月 16 日中美达成的尼克松访华协议公布后,苏联的态度迅即发生了变化,很快于 1971 年 10 月同美国达成了关于 1972 年 5 月尼克松访问莫斯科的协议。
对苏联态度的这一转变,勃列日涅夫在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