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背后的中美苏大国博弈

查看全文
太急,容易出问题。 对尼克松一行的接待,中方做到了大气洒脱,不卑不亢,并没有因为想改善中美关系而卑躬屈膝。 尼克松总统会见毛主席时,开口就想谈国际问题,主席拒绝了他,我们不谈这些具体的事情,我们谈哲学。 具体会谈时,我们在台湾问题上寸步不让。 毛主席还严厉批评过国内某些急于与美国达成协议的思想。 美国人玩的也是两手,利用中国逼迫苏联缓和,同时,也利用苏联逼迫中国让步。 如果急于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必然要对美国作出原则性让步,这并不是中方想要的。 但是,政治协议可以谈不成,实际好处必须得要,否则,尼克松白来了。 为了表示诚意,在访华之前,尼克松公开宣布解除对中国持续了二十多年的经济封锁,将之当作「送给中国人民的礼物」。 中共紧紧地抓住了机会。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联合封锁,给中国的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这是无须回避的事实。 中共之所以大力推进中美和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想获取西方的技术支持, 从而摆脱经济困境。 1973 年 1 月 2 日, 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 报告建议,利用西方国家经济危机、迫切需要寻找新市场、转移国内经济矛盾的契机, 争取在今后三到五年内,从欧美引进更多成套技术设备。 前后四套进口方案, 涉及引进设备总价值为 43 亿美元, 故通称为「四三方案」。 毛主席、周总理批复同意,中国政府拿出宝贵的外汇予以支持。 「四三方案」以进口设备为主,再配合使用国内装备, 在全中国先后建成了 26 个大型项目。 其中,化纤设备 4 套、石化设备 3 套、大化肥设备 13 套、烷基苯设备 1 套、大型电站设备 3 套、钢铁设备 2 套。 此外,还有 43 套机械化综合采煤机组、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等单个项目。 其中, 引进的化肥、化纤等用于解决国内吃穿用的民生问题的项目, 总计为 18 个,投资总金额为 136.8 亿元人民币, 占全部投资的 63.84%。 「四三方案」是自 1950 年代引进苏联援助的「156 项工程」之后, 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 这些项目大规模投产之后,中国的粮食产量迅猛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为此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从来不愿意封闭。 1972 年 2 月 28 日, 尼克松离开中国后, 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 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往事已矣,尼克松访华已经过去了 50 多年,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