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得多(大约是第一种情况的 3 倍)。
就像家长如果总是冲孩子大声嚷嚷,时间久了孩子便会不理不睬一样。
如果每次都需要这么多胰岛素出来对付血糖,久而久之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便会降低,最终导致——细胞越来越不听胰岛素的话了。
而且这种不听话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胰岛素是体内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
一开始的时候,少量的胰岛素就能让细胞很好地干活,胰岛素和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葡萄糖毫无障碍的被细胞利用,该燃烧的被燃烧,有多余的就被拿去储存。一切有序地进行着。
后来,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才能达到这种状态。胰腺拼命工作,加班加点生产胰岛素。但你可能并不知道胰腺有多么辛苦,体检报告单上的空腹血糖数值也几乎完美。从表象上看,一切仍然有序地进行着。(空腹胰岛素受损。)
再后来,更多的胰岛素也没办法很好地控制血糖,10 个胰岛素当中有一个能起作用就谢天谢地了。(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受损、糖尿病初期。)
这几个阶段胰岛素降血糖的功能受损,但它促进脂肪合成的能力却一点没变。也就是说,胰岛素分泌得越多,你就越胖。(有时明明吃了很多高能量的食物还是很容易饿,原因就在于糖被优先转化成脂肪存起来了,而身体的其余部分仍然缺乏能量。)
当越来越多的内脏脂肪堆积在你的体内,胰腺和其他器官之间的通信又进一步被阻断。最终的结果是胰腺罢工,机体不再产生胰岛素。(糖尿病患者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的阶段。)
在中国有一亿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并且成年人中有 50% 以上(2 个人中就有 1 个)处于「糖前期」,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空腹胰岛素受损或血糖受损的状态。如果任其发展,大约 30% 会发展成糖尿病。
这个数字是触目惊心的。
一旦发展成糖尿病便需要终身吃药,预防并发症;并极其小心地控制饮食,严格地运动;时刻谨慎低血糖的发生。而且不可治愈。
说句难听的,这个时候如果不这样做,那就是在等死。
在这补充一点:胰岛素抵抗是 2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还可能和遗传、基因、其他疾病甚至空气污染等因素相关。但无论如何,饮食是预防糖尿病的大头,也是自己「可控」的一个因素。
糖尿病是血糖失衡极端的表现。除此之外,血糖波动过大也会带来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痛风,脂肪肝等各种疾病,甚至癌症上升的风险。
三、 控糖到底都怎么控?从 0 开始学控糖
血糖管理,可以说是一项涉及情绪管理、精力管理、皮肤管理、健康管理的综合管理艺术。
对于任何人来说,保持一个稳定的血糖浓度,没有大的波动才是理想状态。
很多同学想控糖,但不知道该从何开始。
我总结了四步控糖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