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外投资,市场会急剧收缩,所以它不是温和而缓慢的「压缩消费➜ 偿还债务」,而是剧烈又短促的「债务和资产同归于尽」的过程。
为什么现代经济喜欢增发货币来解决问题呢?
经济学家马寅初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赶考的书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两银子,挑了该旅店标价十两银子的最好房间,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单,米店老板转身去屠夫处还了肉钱,屠夫马上去付清了赊帐的饲料款,饲料商赶紧到旅店还了房钱。就这样,十两银子又到了店主手里。这时书生下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
你看,店主一文钱没赚,但大家却把债务都还清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说明了经济不是钱,而是钱的流动!
在现代经济中,谁承担了书生这样的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角色?
银行!
银行把钱借给旅店老板,转一圈后,旅店老板再把钱还给银行,市场上的钱既没有变多,也没有通货膨胀,但债务实实在在被解决了。
理论上可行的事,放到现实中,却完全变了个样子,因为钱没有给到旅店老板。
从银行的视角看,旅店老板欠债太多,实在信不过,所以更愿意把钱给地主,地主有土地,而土地又是银行最喜欢的资产。
地主拿到钱,就去炒房,房价越来越贵,书生为了买房,就只剩一两银子的差旅预算了……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钱的确超发了很多,但只在银行和地主间流动。
更严峻的是,书生的钱也被「地主 ⇄ 银行」这个系统给吸走了,没有钱流入「旅店➜ 米贩➜ 肉铺➜ 旅店……」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 M2 数字庞大,但市场依然缺钱,因为只有流动起来的钱,对经济才有帮助。
问题出在哪里呢?
出在没有把钱给到应该给的人。
所以有些西方国家绕过银行系统,直接全民发钱,反而是有用的,不会有什么「都发钱等于没发钱」的效果,因为中下阶层所产生的资金流动,大部分都发生在消费领域。
当然发消费券也有用,数量发得够多就行,问题是当财政也没钱的时候,就只能能给口惠了,不是鼓励「地摊经济」,就是号召「后备箱经济」。
效果么,可想而知。
大家不去消费,并不是因为缺乏消费场景,而是缺钱,缺意愿,缺信心。
再不然把房价压下去也行,让「书生」腾出预算,去住店,买米,买肉……
但房价压不下去,也不敢压,多少人就等着这个吸,哦不,等着这个开饭呢。
所以内循环转不动。
转不动,衰退就会遏制不住地深化蔓延,最终酿成危机。
现代经济因为有债务周期的存在,所以经济危机多表现为债务集中违约,冲击信用系统的金融危机。
但在债务周期被发明之前,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是生产过剩。
马克思把经济危机总结为绝对过剩与相对匮乏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