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失去蓄水池作用以后,全民的消费能力提升上来了,如果完美实现了生产消费的内循环,那么如何解决通胀

查看全文
借债、消费。 配合着债务扩张,资本主义发明了「消费主义」,它不光借债给你,让你有钱花,还洗你的脑,让你无脑消费。 心理学里常说的「延迟满足」,消费主义敢提么? 它不敢,它就要你即时满足。 比如我们这代人都听过一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的故事。 中国老太太说,终于攒够买房的钱,可我就死了,美国老太太说,终于在死前还完房贷了。 这故事告诉你——早买早享受,是不是很有道理? 但道理照进了现实,就变了个样子,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负债的额度是有限的。 卖房子的,告诉你早买早享受,卖汽车的,也告诉你早买早享受,卖手机的,依然对你说,早买早享受…… 他们不会关心你已经早买早享受了多少遍,他们只宣传早买早享受。 而你呢,新上市的手机 6000 块,你捏着手里的 1000,本来只能含恨离去,但他告诉你可以分期,一个月只要 600,相当于一天 20,一小时连 1 块都不到…… 再分下去和白送还有什么分别?想到这,你立刻就颅内高潮了,哪还有理智去识别还债的真相。 现代社会越来越便捷的在线支付、人脸支付,都是这个逻辑,图的就是让你动动手指就把钱花了,而不要过脑子。 然而到了还债周期,不动脑子不行了,债务压迫的痛苦,足以使一个消费亢奋的人冷静下来。 你曾经以为会不断上涨的收入,现在发现是朝不保夕的; 你曾经以为买房就是搭便车,是坐享货币红利,现在发现它成了债务陷阱; 你看着自己买来的一堆可有可无的东西,和收到的一条条催命式的还款提醒,陷入了深思: 「当初要是没买那些就好了!」 「拥有了那件商品,我就更高逼格了?」 「为什么亢奋消费时,人们所追求的价值,常在商品之外?喝奶茶是为了赶潮流,看风景是为了打卡……」 这些问题,一旦开始想,你就很难回头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 「极简主义」、「低配生活」、「省钱主义」等暴打消费主义的理念,在年轻人群体中肆意传播。 当一个两个没钱花,他会讲省钱主义吗? 他不会,他只会对贫穷感到抱歉。 当一群人没钱花,那这群人就会进化出一套完整的意识形态,把「不花钱、少花钱」合理化。 慢慢的,人们便会消解消费行为所构建的意义,从消费亢奋,走向消费冷淡。 某瓣上有两个知名讨论组,一个叫「负债者联盟」,里面都是一些因为超前消费而陷入网贷的网友,他们聚在一起互相监督、激励。 另一个是「疯狂抠门组」,组团暴打消费主义,谁想买东西了,就在小组里发帖子,让组员骂醒自己,为的就是疯狂攒钱。 他们也很快乐,因为囤积和收集,是人类天性,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制造的多巴胺和冲动消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