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最值得讨论的,是日本的决策者,刺破经济泡沫的过程。
反应在政策的两难抉择上,就是选长痛还是选短痛
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是怎么起来的?
日本的泡沫经济,指的是 1985-1990 年代,以股市楼市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高速膨胀时期。
那个时代,日本无疑是全地球上最火热的存在。
怎么形容呢,大概就是钱随便花,东西随便买,工作随便找……
你肯定想问这样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后来又怎么没了?日本人怎么就变成现在的低欲望「废宅」了?
本章节,可以帮你快速捋清这些问题。
一些学者将 80 年代东亚地区的国际分工体系和经济发展过程,比喻为「雁型模式」,日本,则是领头雁。
也就是说,东亚各国的崛起之路,是循着日本的尾迹走的,短短数十年,日本出现了平成废宅、宽松世代、及房价高企等等现象。所以搞清楚日本发生过的事,对于未来会发生什么,很有借鉴意义。
01
先看一段看图说话,简洁明快地捋一遍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历程:
不得不提的是,二战之后,日本之所以能迅速崛起,离不开 「1940 体制」。
这是一种战时动员的举国体制,简单说,就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种体制。
核心要素包括:
1)以银行为中心的间接融资体系;
2)以垄断大企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格局;
3)打土豪分田地。
温铁军老师曾分享过一个观点,他说二战后,能成功承接产业转移的国家,基本实行的都是国家主导的经济体制。
因为早期转移的制造业,多是劳动密集型的「血汗工厂」——高劳动强度、低人权保障,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军管体系,不可能搞得成。
日、韩、新加坡、台湾,都是如此,西方理论界把这套制度解读为国家资本主义。
反面教材就是印度,由于太「散装」,所以搞不动基建,无法承接产业转移,人口红利发挥不出来,也就无法全面工业化。
除了「1940 体制」,日本战后经济快速腾飞的原因还有:
1)出口导向型经济;
2)友好的国际环境,承接了第一次产业转移;
3)人口红利形成的比较优势;
4)吃苦耐劳的国民精神。
看着是不是特眼熟?
要不怎么说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崛起之路,都是一个模子刻的呢!
问题就来了,日本是怎么把崛起之路走成泡沫之路的呢?
02
工业化末期,产能过剩,就会导致资本过剩。
过剩的产业资本,又会转化为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的本能,就是追逐资产,制造泡沫,抢夺存量财富。
总结一下,1985 年之后,日本经济逐渐走向泡沫化的原因有:
1)日元升值,出口受阻,实体经济遭受打击,开厂不容易赚到钱了;
2)石油危机结束后,宏观经济低通胀,意味着可以超发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