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案件是因为小细节破案的_II

查看全文
路子跟他们俩人的工作内容密切相关,查出来后令人咋舌:由于销售的业务员知道酒店餐厅接待的游客的规律和习惯,比如周二周六是广东的旅游公司发过来的旅游团,周三周四是川渝贵这边的旅游团,周五周日是西北和东北的客人,他们根据这种规律,做了详细的记录和测试,形成了大数据。 由于餐厅的菜品对旅行团游客的几个主菜基本固定,主要是蒜蓉开背虾、本地特色鸡以及炒花甲这几个容易大量做而且味道容易调剂的菜品,他们根据「大数据」对餐厅游客菜品的几个主菜食材做手脚。比如南方的广东人福建人等对食材的新鲜度要求比较高,口味比较清淡,他们就不敢动太多手脚,大多数时候就是偷点斤两,而川渝湖南湖北等地的游客口味重,就用不新鲜的食材去顶正常食材,然后通过下重料掩盖,西北东北的客人重量不重质,用把大的活虾换成小的死虾,大的活花甲换小的死花甲这种手法,减规格堆数量,最后越搞越大,把厨子和采购也拉下了水。事后统计,光蒜蓉开背虾、炒花甲和特色鸡三个走量的菜,通过操作几年下来他们吃掉了将近一百万。 一般来说,这种案子是不好查的。首先,你在账面上是根本看不出来的,只会看到正常的进货单(经过之前案例的长期宣讲和警示,从底单找线索的路子基本断了);其次,在现场抽检也不太具有可行性,因为这些食材本身走的量很大,两三天进一次而且基本不会有剩,无法追溯之前的货品,这就决定了你就算运气好,查到这一批有问题,他下一批马上换成正常的,很难固定证据,同时一般的审计都会提前通知,所以正常情况下很难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查出大问题。 那这个案子是怎么查出来的呢?我换了一种思路,之前我已经做过很多酒店的审计了,在内部合规的角度,酒店常规审计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挑战性了。对酒店来说,他们也想好了应对的办法,但如果用客人的角度去看呢?外部的角度还是容易找出不少问题的,因为样本数量足够大,时间跨度足够长,特别是借助各种信息化手段,比如在订房网站上,可以看到客人对酒店从前台入住到退房清洁全过程的真实评价,进场前,我会重点关注差评部分,看看这里面有没有猫腻,因为如果有客人集中反馈某些事项,那么这块领域的相关环节可能存在一定管理风险。 餐饮的风险点也是在网上某点评网站发现的。这家酒店的餐饮分成两个餐厅两块。一块是自助,是单独的西餐厅,这块主要接待的是散客和商务客人,网上评价没有太多有价值的信息。另一块就是中餐厅的围桌团餐,主要接待团队游客,这块的评价可以说惨不忍睹,有不少吐槽食物食材不新鲜,份量小而且味道特别重的,其实仔细一看就能看出个大概,可是酒店负责人是科班出身,对客房和自助餐很上心,对这种量大价低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