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是如何通过伪造文化来欺骗年轻人的?

查看全文
简介:广州天泓集团高级产品设计经理朋友!还记得这件衣服吗?这件T恤官方售价¥99,发售首日在全国范围内被抢购一空,最高时每件被炒到¥1,000左右。图中人是我一个朋友。是的,同样两件衣服,因为品牌或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不同,极端情况下差价有可能达到成千上万倍,这已是日常生活中的常态了,我们不会觉得哪里不对。而什么导致了中间的利润差呢?说得好听点这叫「品牌溢价」,说得难听点这叫「智商税」。两种说法都没有错,... 宋小狮 广州天泓集团 高级产品设计经理 朋友!还记得这件衣服吗? 这件 T 恤官方售价¥99,发售首日在全国范围内被抢购一空,最高时每件被炒到¥1,000 左右。图中人是我一个朋友。 T 恤的成本价低到令人发指,非品牌 T 恤售价常常可以低到¥10 甚至¥3,在服装上游市场,T 恤常常是论斤称的。 是的,同样两件衣服,因为品牌或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不同,极端情况下差价有可能达到成千上万倍,这已是日常生活中的常态了,我们不会觉得哪里不对。 而什么导致了中间的利润差呢?说得好听点这叫「品牌溢价」,说得难听点这叫「智商税」。两种说法都没有错,但都不是本质原因,最本质的原因其实是:价格歧视。 一、消费主义源起:价格歧视 在回答 HOW(如何)之前,我必须先说清 WHY(为什么)。 举个例子,一件风衣【品牌 A】卖 ¥5,000,同样一件风衣【品牌 B】只卖 ¥500。你是否认为【品牌 A】利润高得吓人,绝对赚翻;而【品牌 B】利润微薄,远远不及【品牌 A】。 如果你真的有这种感觉,只能说你像孩子般纯真,成年人的世界没有那么简单,只要商家不发昏,【品牌 B】的利润常常会超过【品牌 A】。 那怎么可能!这是有可能的,不要把格局限定在单件利润上,作为资本家,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总利润。 常言道:薄利多销,利润和销量此消彼长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将这种关系画成图,大约是这样: 由图可知,价格降低->销量增长,反之亦然。 图中的大三角形代表着整个市场的消费潜力,蓝色矩形代表着商家可以获取的利润。理论上商家所做的一切操作最终目的就是让图中蓝色面积足够大,蓝色部分面积越大,商家的利润便越高。 接下来我将与你联手站在商家的角度一点点蚕食整个市场,我们的目标是使图中蓝色部分面积达到最大,最好能填满整个三角形。 假设我们正在卖一款风衣,成本是¥100,定价¥600,此时很有可能部分有钱消费者心理价位是¥1,000,我们相当于「损失」¥400,也就是图中黄色部分「消费者剩余」; 反之,有部分消费者心理价位是¥400,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