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Michael Kors,第二天你估计宁肯把包扔了也不会背了。对于富裕阶级同样如此,无论这个品牌是什么,一旦中产阶级用得起,富裕阶级就不屑于去用了。
通过前面的叙述,我们知道「轻奢」的本质是商家为了利益最大化而开发出来占据市场的子品牌,简单说它是一个品牌等级。而购买轻奢品是中产阶级急于与底层阶级划清界限的行为。现代社会一件商品能够卖到多少钱,已经不以它的成本来决定了,支撑商品价格的更多是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
一名富二代你觉得他平时会开什么车?回答法拉利的应该占大多数;
一名嘻哈歌手平时穿什么外套的可能性大?AAPE 会有一批拥趸;
……
大家的心智已被各种品牌悄然占据,每个人都有他心目中的一套品牌名录,
谈到洗发水你不会去想洗发水,而是会想到「某个品牌的」洗发水;
谈到运动鞋你不会去想运动鞋,而是会想到「某个品牌的」运动鞋;
谈到手表你不会去想手表,而是会想到「某个品牌的」手表……
每个人都迫切渴望自己能高人一等,这是人类进步的源动力,无可厚非。如果你身边的同学/同事都在用三线品牌,商家会拿出二线品牌告诉你买下它你就高人一等。可这样的攀比进行下去,受益的永远不会是进行攀比的人,只会是对我们进行价格歧视的商家。
五、配不配,还是能不能?
如果我们冷眼旁观,会发现价格歧视是一种劫富济贫的手段。如果同样一件商品,富人花高价买,穷人花低价买,商家都能赚到钱,就会更愿意生产更多更好的商品供大家消费,这样整个社会福利是有所增加的,所以不要对「价格歧视」有偏见,我们真正应该警觉的是「消费主义」。
什么是「消费主义」?通俗讲,就是让那些不具备相应商品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去消费。
打个比方,假如你想坐飞机去国外旅行,你配不配坐头等舱?
我想答案应该是「配」,只要钱给够,当然我们每个人都「配」坐头等舱。
那么我再问你,你能不能坐头等舱?
这个问题可能要看你的薪资水平,假设你月薪 5k,我想你应该不会认为自己「能」坐头等舱,头等舱价格很高,可能会花掉你数月薪水,而旅行的目的其实不是在飞行途中多么舒适,我们的钱完全可以花在目的地的其他娱乐项目上。
如果此时我拍摄一条广告片,内容是一个人平日里被客户各种刁难、生活中充满各种不顺,有次出门旅行机缘巧合航空公司给他升了一次舱,他发现头等舱里超级美好,座位非常舒适,还有周到体面的照顾,最后放一条字幕:出门旅行,劳碌一年的你,配得上一次头等舱。
也许下一次你坐飞机旅行时就会想:老子要坐头等舱!
这便是「消费主义」经常会拿出来的洗脑手段,他们常常会把「能不能」的问题,用「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