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行、供应商、消费者一起挤兑是另一方面。
两面都要命。
所以老王做出的选择,是继续加码资金投入,维持住「纸面增长」的假象,拖下去。
他把所有能拿出的、能借出的资金,都用来搞扩张,哪还有钱发工资交利息呢?
除非有新的预收款对不对?
这就构成了明显的「旁氏特征」——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更大规模的资金流入,才能维持住局面。
但若市场饱和,新的预收款越来越少,弥补不了工资和利息支出的时候,局面不就维持不下去了么?老王就只能拖欠工资,展期债务。
慢慢的,员工讨薪,学员退费,供应商追讨欠款,银行诉讼冻结资产……这雷就爆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
1)当一个企业的目标是做大规模,做大估值,赚资本差时,它就是资本型增长。
2)当一个企业的目标是降本增收,做大利润,赚现金差时,它就是运营型增长。
3)资本型增长是烧钱式的增长。
烧掉的钱,一般都不会是自己的。
要么是借来的,要么是融来的,要么是预收账户里的……都是标准的杠杆化操作。
加杠杆搞分裂扩张,是最快的从一个公司变成两个公司,从 100 人团队变成 200 人团队的方法。
所以资本型增长,是高速度的增长。
4)运营型增长虽然慢,但胜在健康。
你要做大利润,就势必要做好流程管理,以降低成本。
还要改善产品质量,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所以运营型增长,是高质量的增长。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真正的软着陆,是从高速度的资本型增长,成功转型为高质量的运营型增长。
虚假的软着陆,是超发货币,刺激通胀,以期稀释泡沫化解债务——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因为超发货币本身,就是债务扩张的过程,只可能使债务越堆越高,使泡沫越吹越大,最后难以避免地硬着陆。
看到这里,有阅读经济新闻习惯的读者朋友,应能想起任正非发给华为内部员工的「寒气论」,他在其中强调:
1)不要讲故事,要讲现实;
2)不要追求规模,要追求利润和现金流。
请问什么叫「讲现实」?
我给应届生朋友提供求职建议时,都会千叮咛万嘱咐——不要一味关注目标企业的规模是不是很大,业务是不是够新。
应多关注企业是否赚钱,现金流是否健康。
呐~这个,就叫讲现实!
我们选择投资标的时,也是同样的道理。
今时不同往日,做一张漂亮的 PPT,讲一段好听的故事,就可以吹起一个风口圈大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越是饼画得太大,杠杆加得太高的公司,越是要小心谨慎。
总之,高速度的资本型增长阶段完结了,接下来企业的经营思路和投资策略都会切换到高质量的运营型增长模式。
它虽然慢,但却应该是我们追逐的对象。
在衰退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