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预期和过去的评价联系起来,导致我们对自我将来的预期也比较低,没有预期当然无法行动。
其实这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心理学原理:锚定效应。什么是「锚定效应」呢?
所谓「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做决定或下判断前,容易受到之前的信息影响,这个信息就仿佛是一只沉入海底的锚一样,这只锚定了,你的思维也会随之为基准,在之前的信息范围内做判断,而这样的判断往往会造成决策的偏误。这就是为什么重度拖延症患者,通常会对自己有较低的自我评价,造成拖延行为反复发作。
理解了锚定效应,再让我们把话题切换回战胜拖延的话题。第一步思维让我们摆脱过去,反而从将来出发,假定出一个表现良好的自己,并且让我们的大脑以优秀的自我作为全新的锚点,从未来倒推回来联系现在,勾勒出一条崭新而向上的进阶曲线。在这种反向使用锚定效应的思维模式下,大脑就更容易计算出把自己变得更好的行动方案了。
第二,拖延久了的人,刚开始作出改变时,并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做一件特别重的事情。
由于考虑到心理能量的因素,所以「第一步思维」的第二个关键要素必须足够的轻,这里包含的心理学原理是「登门槛效应」。
50多年前,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弗雷瑟做了一项心理学实验,两位教授安排实验人员在不同的几座城市随机拜访了一些家庭主妇。一开始,他们要求这些主妇把一个小而美观的招牌挂在她们自家窗户上,绝大多数的妇人都欣然答应了。一段时间后,实验人员再次前往,但这次提出的要求略微过分一点,要求把一块又大又丑的招牌放在相同位置,结果约有50%的被试答应了这个请求。对照组则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对初次拜访的主妇提出在她们前窗挂同样大而丑的照片,但只有20%的家庭主妇听话照做。
这个实验的结果对比显而易见,两位教授把这种心理现象命名为「登门槛效应」,也被称之为「得寸进尺效应」,它是指一个个体,会从接受一个小小的要求后,为了让自己的认知协调而逐渐有较大概率接受后面更高的要求。
所以你看,做一件事情的顺序很重要。在「迈开第一步」这个问题上,只有顺序对了,人的内心才会因积极的锚定效应产生行动的拉力;才能像登门槛一样一步步从轻到重,从简单到复杂往下走,直到达到目标终点。
锚定效应在第一步思维中扮演的作用主要在于让你从将来,而不是从过去出发,以一个优秀自我作为全新锚点,勾勒出一条
崭新向上的进阶曲线;而登门槛效应则使你从一个特别小的行动来要求自己,因为要求的行动量特别小,所以就算目前的心理能量再弱,也有足够的力道去践行它。
焦虑和负面情绪是如何让大家沉迷娱乐,无限拖延的?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每隔一段时间,「35岁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