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们将注意力过多地投入在这种不必要的争辩上,必然消耗我们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理能量;还会让我们陷入负面情绪中,以致于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行动目标、计划都被打乱。那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无意义的浪费,把注意力真正放在自我成长上呢?
这个时候,就要用到我们重点要讲的「不讲理思维」。
什么是不讲理思维?
不讲理思维这五个字听起来有点儿奇怪,我们都是文明人,为什么要不讲理呢?其实,不讲理思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底层心法,并不是真的让你不讲道理了,而是在和层次不同的人沟通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对自己无益的损耗,把自己的注意力、时间和精力积攒到切实有意义的行动中去。
我猜你可能听过这个故事:一天,孔子的学生和一位陌生人吵了起来,陌生人坚持说一年只有三个季节,而学生则认为一年四季是基本常识。两人争得面红耳赤,直到中午都没有消停。
此时,孔子正好路过,学生赶紧拉着老师,把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希望老师来给自己做主。孔子将客人上下打量了一遍,然后道:对啊,一年的确是三季啊。学生震惊了,但出于对老师的尊重,他只能顺从。
对方得意的走了,学生看着客人远去的背影不解地问老师,一年到底应该是几个季节?
孔子深邃的双眸望着远方,回答:四季。
那为什么要和那人说三季呢?
孔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
意思是说:刚才那人一身绿色衣服,面容也十分苍老,分明是田里的蚱蜢,而蚱蜢春天出生,秋天死亡,对他来说,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的概念,所以的确只有三个季节。
你就算和他再争论下去,也不会有结果的,不如顺着他说,他不就离开了吗?
说完,弟子瞬间醍醐灌顶,有了明悟。
这篇文章虽然并非出自《论语》,根据考证是后人杜撰的作品,但它却很现实地反映了出人们常常不自觉地陷入与人作无效争辩的冲突中。同时,这个故事也提供给了我们面对类似情况的应对策略:「三季人策略」。而这个策略庄子也提到过,叫做「夏虫不可以语冰」,这正是我们不讲理思维的雏形:你不必和每个人都讲道理。
怎样运用不讲理思维调整情绪状态
(一)「三季人」策略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是这样,习惯大摆枯燥无味的道理与事实,不断地企图说服和自己不在一个认知层面的人。这种做法披着”让道理越辩越明”的外衣,本质上却是满足自身幼稚情绪、以维护自己立场、满足己方存在感为首要目标的自恋需求,这种自恋需求只会让我们陷入情绪困境,正如韩寒在一部电影里曾经说道:小孩子才争对错,成年人只讲利弊。
自恋需求让情绪无法自律,情绪无法自律注定工作、生活也无法自律。
所以,再遇到类似情况,为了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