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如何?

查看全文
简介:一个喜欢历史政治的业余爱好者关注就拿苏联在朝鲜战争的表现举例吧。朝鲜战争的起因、进程、后果,很多答主已经写的非常详细了。我不敢班门弄斧,我只选择其中的一个侧面来阐述:中苏关系。1950年的中苏关系,一言难尽,恩怨纠葛,绝不仅是我党夺取全国政权,壮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力量那么简单。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和国际共运领袖的斯大林,看待我党的态度非常复杂。他认为:中国有巨大的潜力,崛起后的中国会对苏联造成强有... 曾经年少 一个喜欢历史政治的业余爱好者 关注 就拿苏联在朝鲜战争的表现举例吧。 朝鲜战争的起因、进程、后果,很多答主已经写的非常详细了。 我不敢班门弄斧,我只选择其中的一个侧面来阐述:中苏关系。 1950 年的中苏关系,一言难尽,恩怨纠葛,绝不仅是我党夺取全国政权,壮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力量那么简单。 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和国际共运领袖的斯大林,看待我党的态度非常复杂。 他认为: 中国有巨大的潜力,崛起后的中国会对苏联造成强有力的的地缘威胁; 我党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人造黄油」; 社会主义中国加入苏联阵营能够有效的增强对抗西方的实力; 毛泽东主席是一个农民起义式的领袖,不会完全接受苏联的摆弄。 毛主席几次提请访问苏联,斯大林都顾左右而言他,他还没有想好如何处理与新中国的关系。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从革命的开始,就坚定了中国革命要走独立自主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有效的手段。中国革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不受任何外部势力的的控制,包括苏联。 所以初次上阵的中共领导人对于未来国家发展抱有非常开放的态度,1949 年打过长江时我们通过暗线联系美国驻中国大使司徒雷登试探美国对新中国的态度。 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在此前提下,尽最大可能争取外部支援助力中国建设,这就是当时的国策。 没办法,底子太薄了。闭关锁国从来不是新中国的选项。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并不封闭,在冷战两极格局堡垒分明的大背景下,试图同时发展与美国苏联的关系,很快这个政策遭受了挫折。 美国始终无法相信能够旗帜鲜明的反对苏联。反苏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反苏,美国拒绝了中国抛出的橄榄枝。 1949 年 6 月 30 日,毛主席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正式提出「一边倒」政策,向苏联表达立场。 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建立。 1949 年 10 月 2 日,苏联承认新中国,并决定建立外交关系。当毛主席看过机要秘书送来的莫斯科照会之后,激动得同机要秘书握手。 时移世易,斯大林再也没有理由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