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如何?

查看全文
什么在志愿军出动前夕苏联出尔反尔不提供空军保护,党内一片埋怨,主席坚持「苏联不派空军,志愿军依然开动。」 而后来,苏联空军大批量参与朝鲜战争,光牺牲的飞行员就有好几百。 主席不愧为伟大的战略家,一眼就看穿了事情的根本:斯大林。 接下来就要说说美帝在朝鲜战争的来龙去脉了。 美国对待朝鲜战争的态度也非常复杂。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局势明朗后,美苏英通过《雅尔塔协定》,《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会议安排战后格局。 在这些会议上,美国对苏联作出了巨大让步,极大的扩张了苏联利益。 难道罗斯福这么忽视意识形态差异? 不是的。因为此时,在罗斯福杜鲁门这些文官精英眼中,美国真正的猎物是英国。 大英帝国依然在全世界拥有广泛的殖民地和各种经济,政治,军事权益,而英国经过二战消耗实力大不如前。 趁你病,要你命,不趁这个机会去收割大英帝国的全球利益,跑去苦寒之地和苏联死磕,脑子进水了吗? 1944 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就是美国向大英帝国进攻的号角。 大英帝国的守门员温斯顿丘吉尔不是不懂这个道理,他的那句著名哀叹:「我的一边坐着一只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就是明证。 丘吉尔想尽一切办法期望扭转大英帝国的日落西山,其中收益最大代价最小的办法就是挑动美国与苏联的对立,以美苏剑拔弩张求得喘息之机。 1946 年 3 月 5 日,已是下野之身的丘吉尔马不停蹄跑到美国,慷慨激昂的发表了反苏演讲,就是后世著名的「铁幕演说」。 此时罗斯福总统虽然已经去世,执掌国政的是前副总统杜鲁门,他的思路和罗斯福一脉相承:缓和与苏联的关系,主要目标对准英国。 所以,丘吉尔的演讲最开始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更没有后世评价那么高的地位。 事情在 1949 年起了变化。1948 年底,杜鲁门击败杜威连任总统,按照美国的惯例,总统不得多次连任,罗斯福是特殊情况。那 1952 年的总统宝座肯定要换人。 美国军人盯上了 1952 年的总统宝座。 美国欧洲军和美国亚洲军都盯上了总统宝座。 具体说,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都盯上了 1952 年的美国总统宝座。 虽然艾森豪威尔早就调任中央,但他是欧洲军无可置疑的代表。 怎样给美国人民造成需要军人出任总统的心理趋势呢?树立一个强大,可怕的敌人。 面对这个敌人,只有坚毅的美国军人才能保护美国人民。 苏联实在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敌人。 欧洲军抢先出招,柏林危机在 1949 年达到高潮,军事上剑拔弩张。 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自 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