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殖民地是怎样开始说殖民国的语言的?

查看全文
「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𩜱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 你相信吗?这其实不是一串乱码,而是一首诗,题名《越人歌》。 不过,这首诗是用楚地的古越语写成的,汉字起到的作用只是标记发音,所以成了这个样子。 如果翻译成汉语,是这样的: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传说,这是战国时期一位越人船夫向楚国鄂君子晳表达倾慕之情时吟诵的诗歌。 在先秦时代,中国南方百姓普遍使用的依然是汉语之外的「蛮语」,经历秦汉魏晋南北朝上千年的演变,这些语言才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汉语的在中国南方的同化进程是怎样的?消失的古越语究竟属于哪个语系?这些问题对于今天的学者来说都很难判断。仅仅凭借史料里的只言片语,我们很难还原出一种属于「被统治者」的失落语言的全貌。 但已知的是,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也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博弈的战场之一。 口语世界的大博弈 古代世界农村占主流,大多数人口是文盲,信息传递依赖口语。底层民众交流缺乏文字记载,能记载下来的往往都是统治精英的信息。 这种情况给研究「语言同化」的人带来了很大困难,因为现代人无法通过文字记载直接推断出语言的同化状况。 以古代朝鲜半岛为例,当地绝大多数文字记载都用汉文写成,但是半岛的普通民众是不会汉语的。使用汉文的知识阶层也往往只会读写,不能用口语交流。这种文字与口语分离的现象在全世界普遍存在。 而且不同于现代的民族国家,古代的统治者并不追求语言的统一和标准化。毕竟古代既没有语言学,也没有收音机,语言统一这个想法显然超出了人们的认知范围,也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 对于古代的统治者来说,只要精英阶层能够使用共同的书面语,国家就足以运转了。 所以,古代统治者经常遇到的头疼事,就是在朝堂上听不懂官员的方言。即使双方努力说一种语言,有时也会遇到困难。 例如公元 8 世纪时,出生在罗马的天主教教宗额我略三世接见来自英格兰的传教士圣卜尼法斯,尽管俩人都用拉丁语,却依然聊得面红耳赤。这就更加凸显了古代书面交流的重要性。 所以中国的王朝历来强调「雅言」,也就是古代的「普通话」,要求重要官员必须掌握。然而就算是这样,明清两朝的皇帝们也经常得靠翻译才能和官员顺畅交流。 直到清末,光绪皇帝和广东人康有为还几乎无法交流。 民族主义、身份政治这些东西都是 1750 年后才冒出来的。在此之前,统治者从不奢望推广口头语言,即使有这样的尝试,也很难有太多效果。 这种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