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殖民地是怎样开始说殖民国的语言的?

查看全文
「仍然把帝国之鹰刻在心中」。 与此同时,三十年战争的另一位大赢家,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也遇到了相似的情况。瑞典新征服的斯科讷省世代属于丹麦,瑞典决心在此地推广瑞典语,以解除斯科讷人对丹麦的忠诚。 在 17 世纪,现代意义上的「语言政策」终于出现雏形。但是,这一时期强制推广语言的目的并不包含民族主义诉求。 以上面两个事件为例,法国和瑞典之所以主动发起语言同化,是因为神圣罗马帝国和丹麦,也就是他们的敌人还和这些新征服省份有语言纽带。在那些不存在这种纽带的地方,比如法国的布列塔尼,或者瑞典的拉普兰,政府依然缺乏推广官方语言的兴趣。直到 1750 年左右,欧洲多国开始为了行政便利推广官方语言,例如奥属尼德兰推广法语,西属美洲推广西班牙语,但是这些行动同样缺乏民族主义动机,而且普遍收效甚微。 1789 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是语言民族主义的先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言」首次变成了一种铁的主张。19 世纪的工业化推动民族主义迅速崛起,语言也获得了史上空前的地位,迅速跻身成为民族的核心象征之一。直到此时,民族国家才开动起它的所有政治机器,强力加速语言同化进程。 在 18 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发生时,全法国只有 10% 的人能够使用巴黎方言。等到 20 世纪初义务教育普及后,几乎所有人都会标准法语了。但是,当时至少 40% 的人依然是双语使用者,他们在家里依然说方言,而不是标准语。 今天的美国人当中约有 1800 万意大利裔。意大利裔社区比较重视传统身份,许多意大利裔年轻人专门学习意大利语,说是为了不忘记祖先。其实,他们的祖先移民到美国的时候,十有八九说的都不是标准意大利语(托斯卡纳方言),而是西西里语、那不勒斯语、威尼斯语…… 1861 年意大利统一时,据估计全国只有 2.5% 的人会说托斯卡纳方言。这种语言从 15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就是意大利文化阶层的通用语,然而过了四五百年依旧只是少数精英的语言,和泥腿子们关系不大。 法国也好,意大利也罢,它们所做的工作都是在民族国家确立之后,才开始推动语言同化。然而归根结底,语言政策改变语言同化的基本模式了吗?答案是没有。 依然是从精英到平民、从城市到乡村的扩散路径;依然会出现长期的双语制;依然存在大量的语言混合。 政策起到的唯一作用,只不过是加速而已。 广播、铁路、普遍兵役制军队、义务教育引发了剧变。漫画里的丁丁可以不远万里跑到刚果,教黑皮肤的孩子们用法语数数,告诉他们「我们的祖国是比利时」。 美国军政府在短短几十年间,用英语取代了在菲律宾发展三个多世纪却依然立足不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