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近几年有哪些案件是被舆论影响了判决的呀?

查看全文
复旦投毒案,虽然不能算被舆论影响了判决结果,但确实影响到了过程。 「这次是自从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以来,死刑复核法官,首次与被复核人员的亲属在刑事审判庭,直接见面并听取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如此破例,与舆论的高度关注有很大关系。 2013 年,3 月的一个周日下午,复旦大学枫林校区如往常一样平静。 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提着一只明亮的黄色塑料袋,从摄像头下经过。 塑料袋里装着剧毒化学品。 回到宿舍后,林森浩将门反锁。 第二天是愚人节,他准备和室友黄洋「开个玩笑」,他掏出袋子里的化学品,投入宿舍共用的饮水机内。 半个月后,黄洋在极度痛苦中死去。 很快,案件引爆网络,尤其在一审的死刑判决之后。舆论的高度关注,让这个案件变得越来越特殊。 有些人认为,林森浩罪不至死,一审法院判他死刑,明显是受舆论左右; 也有人质疑,复旦学子的免死求情信,是否真会让二审改判。 真相究竟如何? 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这起案件变成了舆论与司法的一场博弈。 双方家属、辩护人、公检法系统等等,都承受着巨大压力。 此后他们的一系列举动,让案件更加扑朔迷离: 在审判期间,林森浩翻供,林父为何多次要求更换律师? 汹涌的舆论,会影响到最终判决吗? 关于林森浩的罪与罚,究竟将如何落幕? 一、只是一个玩笑吗? 如果悲剧没有发生,林森浩,这个将近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应该已经硕士毕业,正在广东一家医院工作。 而故事里的另一个主角黄洋,也依然风华正茂,在复旦大学继续攻读医学博士。 通过校园监控,他们命运的转折点,可以精确到小时。 林森浩拎着一只黄色的医疗废弃物塑料袋,回到宿舍。 学校宿舍里只剩下他一个人。室友葛俊琦是上海本地人,周末总是要回家的,而且最近他刚结了婚。 另一个室友黄洋还没回来。 林森浩把门反锁好,从袋子里掏出一只药剂瓶和注射器。 这些东西是他从实验室偷出来的,藏了快半个下午。 棕褐色的药剂瓶里,装着剧毒化学品 N-二甲基亚硝胺(以下简称 N2)。 他看了看寝室公用的白色饮水机,想着如何把 N2 放进去。 他先把饮水桶抱起来,结果发现腾不出手。 他换了个方式,把水桶放回去后,先用左手推开水桶,让它歪向一侧,然后右手拿着药剂瓶,让油黄色的 N2 原液顺着饮水机的白色凹槽,一点一点流进去。 他想起注射器里还有 2 毫升,就一起注入了饮水机里。 他发现饮水机边缘掉了几滴,于是拿起自己桌上的农夫山泉,咕咚咕咚冲了进去。 做完这些之后,林森浩分别把注射器和药剂瓶扔到了两个地方:一处是寝室四楼西面的楼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