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发的货币为什么只有很少进入工资呢?

查看全文
,通货膨胀,你发现兔子价格涨了,变成了 2 元/只,但是工人工资仍是 1 元/只,利润一下涨了 100%。 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赶紧增资扩产呀,你会多多招募部众,还会跑到隔壁专门生产弓箭的部落,多买弓箭…… 这是不是就增长了?就业岗位也增多了? 在上述例子中,货币的价格是「弹性」的。供给一增多,马上降价,原来买一只兔子要 1.5 元,现在要 2 元了。 但是工资价格是「粘性」的,因为部众不会立刻要求涨工资,只有当物价上涨形成惯性,人们发现了物价持续上涨的规律,才会要求涨工资。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把这种工资价格不容易变动的状况,称为「价格粘性」。 一旦工资涨上来之后,你的超额利润也就消失了,也就失去了增资扩产的动力。 所以为啥大家总觉得工资涨幅赶不上房价涨幅? 因为一旦赶上了,涨房价的意义就没了,你仔细想想这个逻辑。 从这个例子中,你会看到超发货币刺激经济的几个事实: 只在短期有效,长期看,就是通货膨胀; 因为它只在短期产生刺激,所带来的,多是粗放式增长,比如房地产企业,资金量突然放大,他们会多囤地,高周转,快速收割,而不是改进设计和建筑工艺; 工资增长是滞后的。 如果商品和工资的价格同时间、同幅度地上涨,那发钱还有意义吗? 比如兔子价格涨个 0,部落众人的工资也涨个 0,这就相当于在纸币上所显示的数字后面加个 0,不是吗? 部落首领获得的超额利润,来源于对部众工资的侵蚀。 以上,货币越超发,工薪阶层越倒霉! 但工资价格粘性,还只是造成打工人倒霉的一个方面。 现实世界中,复杂的发币机制,也会造成对打工人的不公平分配。 请问货币怎么超发的?能不能随便发? 不能! 古代钱庄每发出一张银票,就需要保证银库里有充足的银子,供随时提取。 现代的银行,则要求维持资产负债表的平衡,也就是说每一张纸币,都需要对应的资产,来为其价值背书。 你说,人民币对应的资产是什么? 有人说,是房子。 假如房子出问题了,影响银行的资产吗? 为什么不影响?只要购房者仍在还贷,就不会有影响。只有当断贷发生时,银行的资产,才会烂掉,才会变成坏账。 也就是说,打工人的负债,才是银行的资产和货币的背书。 要超发货币,就要怎么样呢? 就要增加你的负债! 这就是现代金融的魔法——它把打工人的债务,变成了货币,循环在金融系统、债务网络、工资和消费当中。 然而这样的循环过程并不均衡,它会使货币流向资产阶层,使债务流向工薪阶层。 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现实中,我们观察到的超发货币,并不是直接往账户里打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