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发的货币为什么只有很少进入工资呢?

查看全文
过程中,官府获利,投机商获利,只有后知后觉的小老百姓倒霉吃亏。 现代社会的超发货币,只是玩法更复杂,但性质一毛一样,现在的 100 块,是不是只能当 10 年前的 50 块用? 再一个就是超发货币带来的「债务稀释」,使得过去十多年来,一直是越欠钱越赚钱的状态。 什么叫货币稀释?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继续沿着上述捕兔子的故事往下延申哈,假如首领在超发货币之前,向隔壁村老王借了三万块钱,承诺半年后归还,为了方便计算,利息按 0 算,你就当他们是老朋友好了。 我们按照当时兔子的市场价 1.5 元/只来算,他需要在这半年间,卖掉二万只兔子来还债。 结果这半年超发货币了,兔子涨价到了 2 块钱,那么他只需要卖掉一万五千只兔子了。 这样一来,首领就占到了五千只兔子的便宜,即使有利息,只要利息少于五千只兔子的价格,首领都是占便宜的一方,这就是通胀对债务的稀释所带来的效果。 现在想想,有些行业负债那么多,却还能造那么多个首富,是不是就有点能回过味了? 三、分配的重要性 有人说,这些都是明规则,打工人之所以后知后觉,还是因为眼光和信息上的差距。 信息不对称只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这些规则在设计时,就已经算计到了打工人的局限——它在一开始,就是专门为富人服务的。 首先,由于抵押品不足,普通人根本无法像富人一样获得大量银行授信。 说白了,普通人与富人的融资机会并不均等,越有钱,越能借到钱。 其次,金融放水一定会导致通胀,使生活成本上涨,而打工人的收入,很大一部分要用来支出生活消费。 这样就会挤压打工人的剩余,使其无法形成资本积累,然后在金融化的财富分配战中败下阵来,和「货币红利」失之交臂。 相比之下,富人的收入中,消费占比要低得多,财富剩余更多,能储备更多的资产,获得更多的货币流入。 所以货币超发的「第一次分配」,明显是不公平的。 但如果能通过「第二次分配」进行弥补,那还是有希望能达成平衡。 但遗憾的是,资产 0 税,劳动重税! 资产 0 税,就是指对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收入(比如继承)不收税; 劳动重税,则是指对工资收入和经营收入收比较高的税。 现实中就有很直观的例子: 小王是码农,996 挣个万八千的,要按月交税; 老赵是包租公,啥也不用干,光收租每月就五六万,却什么税都不交。 说句伤心的,我们现在的税,基本全是针对劳动征收的。 比如个税、消费税,以及当下最主要的进城税,都是由工薪阶层承担的。 企业的所得税、增值税等经营性税收,也会通过价格,转嫁到消费中,最终仍由工薪阶层担着。 而且你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