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发的货币为什么只有很少进入工资呢?

查看全文
货币不仅不会向下流动,还会从下往上倒吸。 这个就叫做脱实向虚。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因为经济不是钱——经济是钱的流动! 钱都堆积在不缺钱的人那里,底层百姓手里不光没钱,还一堆债,请问怎么流动? 这样的情况累积到最后,经济危机就会爆发! 有人说,跳过这样的发币机制行不行呢? 由国家定向精准滴灌,直接把钱打到实业部门,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工人待遇…… 经济学上讲,这叫功能货币,指在传统货币供给渠道失灵且进入危机状态时,央行绕过金融系统,直接投资基础性战略性资产(Basic Strategy Asset, BSA)所投放的货币。 举个例子,比如在电影《一出好戏》中,一群人流落荒岛,结成了一个原始社会,鸡贼的张总忽悠大家接受扑克牌作为货币工具,并表示整座岛上一共只有 2 副牌,是稀缺的,不可能超发。 但小兴后来发现,自己手上竟有 4 个红桃 2,说明张总一直在超发货币,大家之所以没发现,是因为生存物资的价格没有发生变化。 实际上,随着经济发展,不增发货币是不行的。 因为商品会越来越多,货币相对稀缺的话,就会抑制大家的交易热情,造成萧条。 这时候最合理的方式,应该是张总又拿出一副扑克,告诉大家,要修条路,大家凭出工出力的多少来领取扑克牌。 这就叫功能货币——市场上增加了流通货币,岛上还多出来一条路来。 功能货币的原理,就是通过投资所生成的资产,为新创造的货币提供价值背书,那么相关资产的质量,也就是投资的有效性就非常关键。 但本质上讲,它仍旧相当于「左手印钱右手花」,如果不能管好手,比如修了一条没人走的路,或是将专项产业资金中饱私囊,使投资打了水漂,最终都相当于无锚印钞,使货币信用受到打击。 综上,为什么超发的货币很少能进入工资呢? 1) 因为工资价格黏性的存在,工资通胀是滞后的,部落首领的超额利润,来源于对部众工资的侵蚀; 2) 超发货币的本质是债务扩张,扩张的是打工人的债务,货币流向了食利者的资产; 3) 劳动重税,资产零税; 4) 公共服务建设带来的资产溢价,完全被食利者吸收,而打工人却承担了成本; 5) 当流动性危机出现时,曾经的货币红利,变成了如今的债务陷阱; 6) 「功能货币」的出现是大势所趋,但过程管理和资产验收,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