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真的能逆袭吗,文科?

查看全文
题目背景,十有八九是我们闻所未闻的。 应付历史题目,最起码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还是要有。 别把一段文言文放在那,自己还翻译不出来,那就麻烦大了。 关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这一块,相信对很多人来说基本要求都可以达到。 如果实在问题很大,那就跟着语文老师好好学文言文吧。 学历史和学政治不太一样。 历史上的史实和观点都比较有限,用在考场上只能拿到基础分数,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自己拓展学来的知识。 个人比较推崇「搭骨架+不断填充」的方法。 搭骨架,顾名思义就是对考试考查的历史知识有整体把握,用来搭骨架的东西也就是几本教材。 「骨架」是立体的、有形状的。 这里不仅仅要求大家把历史书上的基本史实掌握好,更要求在记忆的过程中,能够把前后所有的知识都串起来。 每本历史书的侧重点都不一样,有讲经济的、讲政治的、文化的。 「搭骨架」需要做到什么程度? 比如当谈到古往今来的经济,你得把发展的脉络、重大的转折性历史事件、重大人物、重大改革等知识都能想起来。 比如当谈到唐朝,这个朝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你也得有系统的把握。 我在这说得很轻松,但这件事做起来并不容易,这里还涉及到一些记忆的技巧。 但想要让历史成绩上一个档次,想要和别人拉开差距,「搭好骨架」是必须要做的事。 再来说说怎么填充,怎么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庞大。 高三一年,大家将会做很多套卷子很多道题,就历史大题而言,很少出现材料重合的情况。 题目中出现过的、老师上课无意间提到的历史知识,听起来好像挺新鲜,你想过要把它们记下来吗? 诚然,那些杂七杂八的零碎的东西在考场上不一定会考,但如果把它们放进教材的框架中,把它们当做某个时代、某项制度、某项改革、某个人物的补充知识,是不是对历史的认识就会更丰满? 比如,考试中经常考科举制度,我们要把这道大题做出来,仔细抠材料是必须的,但有没有可能在平时的积累中,发现解读材料的思路呢? 绝对有可能,而且很有可能。 想把历史学好绝非一日之功,必须得把上面两件事一直放在心上。 当然,历史和政治一样,需要准备笔记本。 一是用来记零碎的历史知识,二是积累错题和经典题目。 和做政治错题本的原理一样,你可以把做过的非常经典的题目剪下来,贴在本子上,时不时结合题目看一下。 实在不方便剪,也得把标准答案里出现过的新角度、新答法记下来。 一定要时不时拿出来翻翻。 6、地理 简单粗暴,先给大家推荐这本地图册。 当年年级部给我们统一订了这本,高二就开始用,当时的地理老师直接拿着它讲课。 它的优点有